拼音hūn míng
注音ㄏㄨㄣ ㄇ一ㄥˊ
⒈ ?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晝。
⒉ ?愚昧和明智。
⒈ ?昏暗和明亮;黑夜和白晝。
引《列子·周穆王》:“昏明之分察,故一晝一夜。”
《文選·劉琨<勸進表>》:“昏明迭用,否泰相濟。”
李善 注:“昏明謂晝夜也。”
《南齊書·高帝紀上》:“夫昏明相襲,晷景之恒度;春秋遞運,時歲之常序。”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賢人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陰霾天日,雖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則一。”
⒉ ?愚昧和明智。
引《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季末闇主,不知損益,斥遠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遠,便辟褻狎,亂生近暱,譬之社鼠;考其昏明,所積以然。”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三:“強勉乎政,勿以否泰歸之時;忠愛乎君,勿以昏明託諸上。”
⒈ ?黑暗與光明。
引《列子·湯問》:「將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際,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
《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上》:「夫昏明相襲,晷景之恒度;春秋遞運,時歲之常序。」
⒉ ?昏亂與清明。
引《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
《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齊王芳紀》:「考其昏明,所積以然,故圣賢諄諄以為至慮。」
1.義理之性“渾然至善未嘗有惡”,但由于個體稟氣有偏正、純駁、昏明、厚薄之別,因而氣質之性便各有不同,有善有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