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é huǒ
注音ㄐ一ㄝˊ ㄏㄨㄛˇ
⒈ ?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借指兵火。
⒈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⒉ ?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
引《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⒊ ?借指兵火。
引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康 昭 二明樓,并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1.慨然一嘆,楚珀收起復雜的心情,朝著太陰劫火望去,只見其又與九幽冥火斗在一起,兩者好似生 仇敵一般,互相撕咬吞噬。
2.人有個喜好雖劫火猛烈也燒除不盡。晚上收工回來坐在大樹下彈(古琴),真所謂是“黃連樹下彈琵琶——苦中作樂”。
3.浮世如昨仰天飲盡寂寞,逃得今日閑酒錢便繼續佘,一身坦蕩半身云龍劫火心磊落,幾世善果得天下皆供養我,無牽亦無掛承百家衣缽,幕天席地身披星花做綾羅入婆娑。荀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