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uó gǔ
注音ㄊㄨㄛˊ ㄍㄨˇ
繁體鼉鼓
⒈ ?亦作“鼉鼓”。
⒉ ?用鼉皮蒙的鼓。其聲亦如鼉鳴。
⒊ ?鼉鳴聲。
⒈ ?亦作“鼉皷”。
⒉ ?用鼉皮蒙的鼓。其聲亦如鼉鳴。
引《詩·大雅·靈臺》:“鼉鼓逢逢。”
陸璣 疏:“﹝鼉﹞其皮堅,可以冒鼓也。”
唐 溫庭筠 《昆明治水戰詞》:“鼉鼓三聲報天子,雕旗獸艦凌波起。”
明 沉鯨 《雙珠記·遇赦調邊》:“雞竿鼉皷,制出金門傳唱,特與人間解網。”
清 黃永 《龍衣舟行》:“逢逢鼉鼓溪邊過,百尺樓船萬鈞柁。”
⒊ ?鼉鳴聲。
引唐 許渾 《贈所知》詩:“湖日似陰鼉鼓響,海云纔起蜃樓多。”
金 劉迎 《海上》詩:“蜃樓春作市,鼉鼓暮催衙。”
⒈ ?用鼉皮制成的鼓。
引《詩經·大雅·靈臺》:「鼉鼓逢逢,蒙瞍奏公。」
宋·張元干〈賀新郎·曳杖危樓去〉詞:「悵望關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
1.彩繪龍紋陶盆是陶寺文化的標志**物,鼉鼓與石磬既是樂器,也是禮器,這些文物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堯天舜日的禮樂文明。
2.舞鳳髻蟠空,裊娜腰肢溫更柔。輕移蓮步,漢宮飛燕舊風流。謾催鼉鼓品梁州,鷓鴣飛起春羅袖。錦纏頭,劉郎錯認風前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