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ī yùn
注音ㄓ ㄩㄣˋ
繁體支運
⒈ ?明代漕運方式之一。
⒈ ?明 代漕運方式之一。 明成祖 永樂 十三年(1415年),征調南糧,改海運為河運。在 淮安、徐州、臨清 等地設倉收囤,由官軍分成 淮安 到 徐州、徐州 到 德州、德州 到 通州 (今 北京市 通縣 )等段,節節接運,名為支運。每年四次,運糧三百余萬石。 宣德 六年(1431年)改行兌運。一說,支運包括支糧和運糧兩個方面,指從前一糧倉支出稅糧,運往后一糧倉。運軍從各倉支出的糧,不必即當年該倉的進倉糧;當年各倉的進倉糧,不必即供當年運軍支出運輸。參閱 梁方仲 《明代糧長制度》、 唐文基 《明代漕糧“支運”考辨》。
引《明史·食貨志三》:“自 成祖 遷 燕,道里遼遠,法凡三變。初支運,次兌運、支運相參,至支運悉變為長運而制定。”
1.一支運動中的軍隊,如果只在敵人進軍路線上加以牽制并避免全面作戰,一定會經常保持真正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