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ū xī
注音ㄒㄨ ㄒ一
⒈ ?哀嘆抽泣聲。
例歔欷流涕。——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英the sound of sorrows and sobs;
⒈ ?悲泣;抽噎;嘆息。
引《楚辭·離騷》:“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shí)之不當(dāng)。”
漢 蔡琰 《悲憤詩》:“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晉 盧諶 《贈劉琨一首并書》:“亦奚必臨路而后長號,睹絲而后歔欷哉。”
《新唐書·劉祥道傳》:“稍遷司刑太常伯。每覆大獄,必歔欷累嘆。”
宋 司馬光 《論橫山疏》:“長老至今言之,猶歔欷酸鼻。”
⒈ ?悲泣抽噎。唐·韓愈〈祭田橫墓文〉:「非今世之所稀,孰為使余歔欷而不可禁。」也作「噓唏」。
引《楚辭·東方朔·七諫·自悲》:「泣歔欷而霑衿,厭白玉以為面兮。」
1.颎歔欷悲不自勝,獨(dú)狐皇后亦對之泣,左右皆流涕。
2.祖尚時(shí)年十九,升壇歃血,以誓其眾,泣涕歔欷,悲不自勝,眾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