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è sī
注音ㄎㄜˋ ㄙ
繁體緙絲
詞性名詞
⒈ ?中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于絲織品的一種工藝美術(shù)品,以細蠶絲為經(jīng),色彩豐富的蠶絲作緯,緯絲僅于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jīng)絲交織。也作“刻絲”,最早產(chǎn)生在我國宋代。
英silk 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⒈ ?我國特有的絲織手工藝。又稱刻絲。織造時,以細蠶絲為經(jīng),先架好經(jīng)線,按照底稿在上面描出圖畫或文字的輪廓,然后對照底稿的色彩,用小梭子引著各種顏色的緯線,在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jīng)線交織,故緯絲不貫穿全幅,而經(jīng)絲則縱貫織品。織成后,當(dāng)空照視,其花紋圖案,有如刻鏤而成。始于 宋 代,主要產(chǎn)地為 蘇州。參閱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⒈ ?我國特有的一種絲織品。以彩色絲線交錯織成。質(zhì)地堅韌,色澤鮮艷,花紋圖案有如雕刻。多織成花鳥、山水、人物等圖案。也作「刻絲」。
1.商鼎周彝、和璧隋珠、戰(zhàn)國錯金玉帶鉤;秦俑漢陶、晉帖唐畫、宋瓷緙絲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包羅萬象在手中。
2.這龍袍用的是江寧織金妝彩,蘇州的緙絲,刺繡,其名貴程度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