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ǎn rán
注音ㄋㄢˇ ㄖㄢˊ
詞性動詞
⒈ ?形容難為情的樣子,羞愧的樣子。
例觀其色赧赧然。——《孟子·滕文公下》
赧然一笑。
赧然不能啟口。
英embarrassed;
⒈ ?慚愧臉紅貌。
引《韓詩外傳》卷十:“孟嘗君 赧然,汗出至踵。”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始赧然以愧,又缺然以慄。”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繡》:“女子索鏡自照,赧然趨出,尋之已杳。”
⒈ ?羞慚而臉紅,難為情的樣子。
引《韓詩外傳·卷一〇》:「孟嘗君赧然,汗出至踵。」
《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東坡聽說東書房相見,想起改詩的去處,面上赧然。」
1.機杼既薄,無以測量,還復采訪訟人,窺望長短,朝夕聚議,寒暑煩勞,背春涉冬,竟無予奪,怨誚滋生,赧然而退,終為內史所迫:此好名之辱也。
2.機杼既薄,無以測量,還復采訪訟人,窺望長短,朝夕聚議,寒暑煩勞,背春涉冬,竟無予奪,怨誚滋生,赧然而退,終為內史所迫:此好名之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