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é kǎn
注音ㄕㄜˊ ㄎㄢˇ
繁體折檻
⒈ ?漢·槐里令朱云朝見(jiàn)成帝時(shí),請(qǐng)賜劍以 佞臣安昌·侯張禹。亦作:折庭檻。
⒈ ?漢 槐里 令 朱云 朝見(jiàn) 成帝 時(shí),請(qǐng)賜劍以 佞臣 安昌 侯張禹。成帝 大怒,命將 朱云 拉下 首。 云 攀殿檻,抗聲不止,檻為之折。經(jīng)大臣勸解, 云 始得免。后修檻時(shí), 成帝 命保留折檻原貌,以表彰直諫之臣。見(jiàn)《漢書(shū)·朱云傳》。后世殿檻正中一間橫檻?yīng)毑皇诟桑^之折檻,本此。后用為直言諫諍的典故。
引唐 李嘉祐 《故燕國(guó)相公挽歌》之一:“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檻時(shí)。”
元 宇文虛中 《古劍行》:“嶙峋折檻霽天威,將軍拜伏姦臣泣。”
清 龔自珍 《癸未十月初七日以言事下獄》詩(shī):“九重容折檻,萬(wàn) 待浮 湘。”
亦作“折庭檻”。 明 無(wú)名氏 《鳴鳳記·燈前修本》:“怪當(dāng)朝無(wú)肯折庭檻,又誰(shuí)箇敢牽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