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í wéi
注音ㄕˊ ㄨㄟˊ
繁體十圍
⒈ ?亦作“十韋”。形容粗大。謂兵力十倍于敵,則可圍之。參見“十圍五攻”。
⒈ ?亦作“十韋”。形容粗大。按,圍的長度,有一抱或徑尺為圍及一圍等于三寸、五寸等說。
引《文選·枚乘<上書諫吳王>》:“夫十圍之木,始生而蘗,足可搔而絶,手可擢而拔。”
張銑 注:“十圍,言大也。”
《漢書·成帝紀》:“是日大風,拔 甘泉 畤中大木十韋以上。”
顏師古 注:“韋與圍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庾子嵩 長不滿七尺,腰帶十圍。”
宋 路振 《九國志·吳志·張訓》:“身長八尺餘,腰帶十圍。”
清 金農 《秋雨坐槐樹下書懷》詩:“階前老槐十圍大,碧羅張繖高厭厭。”
⒉ ?謂兵力十倍于敵,則可圍之。參見“十圍五攻”。
1.現在是我強敵弱,按照十圍五攻的原則,向敵人發動進攻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2.只見一條粗數十圍的大瀑布,像一條發怒的銀龍,從半空中猛撲下來,直搗潭心,水聲轟轟,激蕩起陣陣狂風,噴迸出如雹的急雨。
3.霜波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