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約
詞語解釋
條約[ tiáo yuē ]
⒈ ?由授權代表正式簽字、得到國家合法權威批準的在兩個或更多的政府當局(如國家或君主)之間簽署的契約。
英treaty; pact;
引證解釋
⒈ ?條例,規章。
引唐 司空圖 《唐故宣州觀察使檢校禮部王公行狀》:“公舉奏條約,給官緡以僦水工,自是行役不淹,人遂安逸。”
宋 蘇舜卿 《上范希文書》:“今條約煩細,又迫驅之以向敵,人頗失望。”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既然將琴劍書箱安下了,不免到文場前面探消息,看條約,走一遭去。”
⒉ ?用條文約束。
引宋 歐陽修 《論雕印文字札子》:“臣伏見朝廷累有指揮,禁止雕印文字,非不嚴切;而近日雕板尤多,蓋為不曾條約書鋪販賣之人。”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五月》:“詔文武臣僚,非疾病危篤及篤疾廢疾不能任職者,毋得陳乞致仕。時士大夫避事求退者眾,故條約焉。”
《續資治通鑒·宋真宗乾興元年》:“朝廷惡其倖進,條約之。”
⒊ ?國家和國家簽訂的有關政治、軍事、經濟或文化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的文書。
引《花月痕》第四七回:“卓然 橫刀危坐,喚 黃事來 進見,取出宣諭儀注,通市條約。”
巴金 《中島健藏先生》:“去年八月 中日 和平友好條約簽訂以后,我國廣播電臺的記者到我家里來采訪。”
國語辭典
條約[ tiáo yuē ]
⒈ ?約定的事項、規章。
引《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中·南詔傳》:「詔殿中監段文楚為經略使,數改條約,眾不悅,以胡懷玉代之。」
《里語征實·卷中下》:「條約:昔箕子避地朝鮮,其國俗未有檢束之教,乃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后條約始此。」
⒉ ?國家與國家間所締結的契約。
例如:「中日甲午戰爭以后,訂立馬關條約。」
近公約 契約
分字解釋
※ "條約"的意思解釋、條約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這些文件表明,蘇聯領袖斯大林忽略了數十份情報資料。這些情報警告稱即將發生的侵略戰爭,盡管柏林和莫斯科之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2.俄帝就這樣把江東六十四屯豪奪過去,以後沒有在任何條約中提到它,那地方不聲不響地變了顏色!2、伯力和黑瞎子島。
3.他親筆起草了一份義正詞嚴的通牒讓春生和劉樸給德軍司令克羅德送去,要求克羅德向本縣道歉并立即帶兵退出縣城,回到中德膠澳條約所規定的地點安營扎寨。
4.涉及里斯本條約時,瑞典人都小心地避開任何帶有歐盟飛揚跋扈、大國攫取權力意味的東西。
5.一說到澶淵之盟,也等同于那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大肆鞭撻,雖然這些人并不知道澶淵之盟的具體內容zaojv.c om。
6.這次標志著大功告成的會議通過了條約草案。
7.其一,說美日“安保條約”按日本行政管轄權包括釣魚島,這是用來既給日本*子壯膽,又用來“下唬”中國的技倆。
8.晚清時期,西方列強乘人之危,逼迫清王朝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
9.據介紹,3條約一米半長的鋸鰩經過檢疫期之后將在海底世界安家落戶,春節黃金周期間將集體展出。
10.例如,鑒于當時修訂不平等條約及撤廢領事裁判權的社會公意,國際公法學界對此類問題投注大量精力且成果頗豐。
相關詞語
- yuē dìng約定
- méi zhèng tiáo沒正條
- tiáo lǐ條理
- huì yuē會約
- yī tiáo一條
- shěn yuē沈約
- tè yuē特約
- tiáo jiàn條件
- tiáo mù條目
- tiáo jié條詰
- tiáo lì條例
- dà yuē大約
- yì zhèng cí yuē義正辭約
- yǐn yuē隱約
- yǐn yǐn yuē yuē隱隱約約
- lù tiáo路條
- lì xíng jié yuē厲行節約
- yuē huì約會
- yuē tóng約同
- niǔ yuē紐約
- mù tiáo木條
- tiáo jiē條揭
- gòng guàn tóng tiáo共貫同條
- yào yuē要約
- yī yuē依約
- jǐng jǐng yǒu tiáo井井有條
- hé yuē合約
- tiáo zǎi條載
- èr tiáo二條
- yóu tiáo油條
- qín jiǎn jié yuē勤儉節約
- jié yuē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