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
![伊闕](/d/file/titlepic/cidian34328.png)
詞語(yǔ)解釋
伊闕[ yī quē ]
⒈ ?地名。在今河南·洛陽(yáng)市南。即春秋·周·闕塞。因兩山相對(duì)如闕門,伊水流經(jīng)其間,故名。古關(guān)名。在伊闕山上。
引證解釋
⒈ ?地名。在今 河南 洛陽(yáng)市 南。即 春秋 周 闕塞。因兩山相對(duì)如闕門, 伊水 流經(jīng)其間,故名。
引《左傳·定公八年》:“秋, 晉 士鞅 會(huì) 成桓公,侵 鄭,圍 蟲牢,報(bào) 伊闕 也,遂侵 衞。”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伊水》:“伊水 又北入 伊闕。昔 大禹 疏以通水,兩山相對(duì),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間北流,故謂之 伊闕 矣。 春秋 之 闕塞 也。”
唐 張說(shuō) 《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丘陵對(duì)于 伊闕。”
宋 王應(yīng)麟 《困學(xué)紀(jì)聞·河渠·禹鑿龍門山》:“賈讓 言 禹 鑿 龍門,辟 伊闕,析 底柱,破 碣石。”
清 姚鼐 有《寄和劉海峰三丈游伊闕之作》詩(shī),有“西登 闕塞 眺 黃河”之句。 郭沫若 《我是怎樣寫五幕史劇<屈原>》:“秦 將 白起 戰(zhàn)敗 韓國(guó), 首二十四萬(wàn)于 伊闕。”
⒉ ?古關(guān)名。在 伊闕 山上。 漢 末為鎮(zhèn)壓 黃巾 起義軍,設(shè)置的八關(guān)之一。
引《后漢書·靈帝紀(jì)》“置八關(guān)都尉官” 唐 李賢 注:“八關(guān)謂 函谷、廣城、伊闕、大谷、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 也。”
分字解釋
※ "伊闕"的意思解釋、伊闕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漢語(yǔ)詞典查詞提供。
相關(guān)詞語(yǔ)
- yī lǎng伊朗
- shí yí bǔ quē拾遺補(bǔ)闕
- yī lán伊蘭
- yī gōng伊公
- bǔ quē補(bǔ)闕
- yī xíng伊行
- tù quē兔闕
- yī lì hú伊利湖
- yī lǚ伊呂
- quē rú闕如
- yī wú伊吾
- 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cún wèi què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 yī diàn yuán伊甸園
- yī shǐ伊始
- yī quē伊闕
- yī quē伊闕
- yī zǔ伊阻
- yī yáng伊陽(yáng)
- yín quē銀闕
- dùn què頓闕
- 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xuán wèi què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 zǐ quē紫闕
- quē shǎo闕少
- yī gāo伊皋
- yī chuān xiān shēng伊川先生
- yī rén伊人
- qīng dōu jiàng què清都絳闕
- yī qí伊耆
- yī mén伊們
- quē tíng闕廷
- yī zhōu伊周
- zhū quē朱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