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ài fù
注音ㄓㄞˋ ㄈㄨˋ
繁體債負
⒈ ?指借債或放債。
⒉ ?指所欠的債。
⒈ ?指借債或放債。
引唐 韓愈 《應(yīng)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原其本末,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債負,遂相典貼,漸以成風(fēng)。”
宋 蘇軾 《乞降度牒修定州禁軍營房狀》:“蓋是將校不法,乞取斂掠,坐放債負,身既不正,難以戢下。”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債負》:“債負必以券約為憑。”
⒉ ?指所欠的債。
引《儒林外史》第九回:“他不過是欠債,并非犯法。如今只消到城里問明底細,替他把這幾兩債負弄清了就是。”
1.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錢數(shù)十萬,債主天天上門索討,小吏跪求暫緩,仍無法通融,欲訴諸官府,陳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