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致良知](/d/file/titlepic/cidian23101.png)
詞語解釋
致良知[ zhì liáng zhī ]
⒈ ?良知。語出《孟子·盡心上》:“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種天賦的道德意識。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養方法。認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體中。人們只要推極良知于客觀事物,則一切行為活動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倫理道德的標準。王守仁也將這種“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引證解釋
⒈ ?本指一種天賦的道德意識。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養方法。認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體中。人們只要推極良知于客觀事物,則一切行為活動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倫理道德的標準。 王守仁 也將這種“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本指一種天賦的道德意識。 明 王守仁 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養方法。認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體中。人們只要推極良知于客觀事物,則一切行為活動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倫理道德的標準。 王守仁 也將這種“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引良知。語出《孟子·盡心上》:“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span>
分字解釋
※ "致良知"的意思解釋、致良知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自三皇以降,先秦諸子,漢唐經學,宋明理學,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題最終都在這三字上歸宗。三字一出,洞見全體,既包含了本體又包含了功夫,任憑你考三王、叩天地、質鬼神、俟后圣,無有如此簡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2.雖然商人終日從事買賣之事,但只要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即問心無愧,也不妨礙他成為圣人賢達。
3.即便不是宗教,而僅僅是走王陽明的“下傾路線”,也是需要“致良知”,不僅要讀經,還要履踐。
4.一百十五、自三皇以降,先秦諸子,漢唐經學,宋明理學,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題最終都在這三字上歸宗。三字一出,洞見全體,既包含了本體又包含了功夫,任憑你考三王、叩天地、質鬼神、俟后圣,無有如此簡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5.雖然商人終日從事買賣之事,但只要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即問心無愧,也不妨礙他成為圣人賢達。
6.自三皇以降,先秦諸子,漢唐經學,宋明理學,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題最終都在這三字上歸宗。三字一出,洞見全體,既包含了本體又包含了功夫,任憑你考三王、叩天地、質鬼神、俟后圣,無有如此簡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相關詞語
- zhì lì致力
- zhī dào知道
- liáng xīn良心
- gǎi liáng改良
- zhī mìng zhī nián知命之年
- zhī mìng知命
- zhī cháng知常
- dǎo zhì導致
- liáng mín良民
- zhī ēn bào ēn知恩報恩
- yōu liáng優良
- tōng zhī通知
- bù zhī bù jué不知不覺
- jīng zhì精致
- yòu zhì誘致
- zhì mìng shāng致命傷
- xìng zhì興致
- yī zhì一致
- yǒu zhì有致
- zhī fǎ fàn fǎ知法犯法
- yōu zhì幽致
- yǐn zhì引致
- lín lí jìn zhì淋漓盡致
- zhì fǎ致法
- jīng liáng精良
- píng yì yì zhī平易易知
- zhī wǒ zuì wǒ知我罪我
- yǒu zhī有知
- èr zhì二致
- zhòng suǒ zhōu zhī眾所周知
- tǐ zhī體知
- zhī jīn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