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其四十七
詩偈 其四十七。唐代。龐蘊。 出家舍煩惱,煩惱還同住。癡心覓福田,騃意承救度。十二因緣管,無繇免來去。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佛心一子地,蠢動皆男女。平等如虛空,善惡俱無取。既不造天堂,誰受三涂苦。有無盡無馀,乘空能自度。神作如來身,智作如來庫。涌出波羅蜜,流通正道路。渾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唐代]:龐蘊
出家舍煩惱,煩惱還同住。癡心覓福田,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緣管,無繇免來去。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
佛心一子地,蠢動皆男女。平等如虛空,善惡俱無取。
既不造天堂,誰受三涂苦。有無盡無馀,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來身,智作如來庫。涌出波羅蜜,流通正道路。
渾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出家舍煩惱,煩惱還同住。癡心覓福田,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緣管,無繇免來去。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
佛心一子地,蠢動皆男女。平等如虛空,善惡俱無取。
既不造天堂,誰受三塗苦。有無盡無馀,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來身,智作如來庫。湧出波羅蜜,流通正道路。
渾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唐代·龐蘊的簡介
龐蘊(生卒不詳) 字道玄,又稱龐居士,唐衡陽郡(今湖南省衡陽市)人。禪門居士,被譽稱為達摩東來開立禪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東土維摩”之稱。有關他的公案時見于禪家開示拈提中,以作為行者悟道的重要參考。其傳世的偈頌(迄今流傳近200首)以模擬佛經偈語的風格,殷殷囑咐學佛者修行的依歸,在唐朝白話詩派中以其重于說理為一特點。至于他和女兒靈照游戲自在的情節,配合其詩偈中全家習禪的描述,不僅成為后代佛門居士向往的模范,也轉而成為戲曲寶卷文學著墨的題材。
...〔
? 龐蘊的詩(198篇) 〕
宋代:
洪適
荻花楓葉醉為鄉,每憶臨分一鼎香。枉費光陰驚老大,略無治行愧循良。
歸心來往雞豚社,清思消磨雁鶩行。且喜弦歌馀樂地,好詩句句挾風霜。
荻花楓葉醉為鄉,每憶臨分一鼎香。枉費光陰驚老大,略無治行愧循良。
歸心來往雞豚社,清思消磨雁鶩行。且喜弦歌馀樂地,好詩句句挾風霜。
清代:
李英
偶結西河叟,朝朝駐水濱。誰知麋鹿性,還與白鷗親。
草伏情偏劇,風餐歲更貧。因思游北固,曾作釣鱸人。
偶結西河叟,朝朝駐水濱。誰知麋鹿性,還與白鷗親。
草伏情偏劇,風餐歲更貧。因思遊北固,曾作釣鱸人。
明代:
楊士奇
冰霜同是歲寒心,回首江南間闊深。尚有風流何遜在,水邊籬落待重尋。
冰霜同是歲寒心,回首江南間闊深。尚有風流何遜在,水邊籬落待重尋。
宋代:
釋善珍
草沒亭臺不見蹤,故交掩淚立寒風。
食魚客去余空館。放鶴童歸棄舊籠。
草沒亭臺不見蹤,故交掩淚立寒風。
食魚客去餘空館。放鶴童歸棄舊籠。
宋代:
許及之
借得漁鄉住,蟾光忽滿輪。金波隨短棹,銀漢有通津。
幾度中秋月,今宵自在身。一尊消得醉,眼底欠詩人。
借得漁鄉住,蟾光忽滿輪。金波隨短棹,銀漢有通津。
幾度中秋月,今宵自在身。一尊消得醉,眼底欠詩人。
明代:
陳子升
祇園甘露滴,使我宿酲消。獨自留方丈,諸天不寂寥。
行蹤泥芳草,吟興寫芭蕉。已作逃禪客,無煩折簡招。
祇園甘露滴,使我宿酲消。獨自留方丈,諸天不寂寥。
行蹤泥芳草,吟興寫芭蕉。已作逃禪客,無煩折簡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