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昨夜度過揚子江尋找住宿的地方時,遠望中疑似來到秦淮河畔。明月夜里,誰在吹笛,笛聲竟是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貴歌妓和侍女,競相跟隨過到江北來。
情愛,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離了,好事難得如愿啊!駕船人要急于開船,催促歌妓與侍女回江南去,他們不得不分離。我預計她們回去以后的心情,也當同我的心情一樣悲傷。
注釋
渡江:渡過揚子江。
秦淮:秦淮河。傳說秦始皇南巡會稽時,為疏導淮水而掘,故名。發源于江蘇省溧水縣東北,流向西北,橫貫南京市,流入揚子江。
王謝女:這里指高貴之歌妓與侍女。王、謝,六朝兩個大家族。
憑陵:逼迫,依勢而凌人,指情勢不允許。急槳:快速開船。催:催促。
伊:她。
參考資料:
1、王水照 王宜璦.蘇軾詩詞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1
2、孔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245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創作背景
這首《臨江仙》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是時,王勝之離金陵,過儀真,去南都時,有歌妓和侍女送行。東坡與之同船前行。“公詩便堪唱,為付小嬋娟。”(《至真州再和二首》)寫《水龍吟·露寒煙冷蒹葭老》與此詞以贈歌妓與侍女。
參考資料:
1、孔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245
2、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4-95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鑒賞
上片,追憶歌妓、侍女的深情與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點明即將渡江的時間與行蹤,突出描繪想象中的繁華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黃金河畔樓臺。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宋代詩人賀鑄《秦淮夜泊》也唱道:“樓臺見新月,燈火上雙橋。隔岸開珠箔,臨風弄紫簫。”憶起王勝之昔日秦淮之風流,更加深戀今日秦淮的韻事。接著寫宿處“月明”時,筆鋒一轉,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聲。這是受主人之愛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之音,難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誰,最后兩句,引用六朝“王謝女”故事,作了回答。唐代文學家劉禹錫《金陵五題》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正是這“舊時王謝堂前燕”,烘托出了歡送王勝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既吹笛“多情”,又“相逐過江來”。
下片,寫情勢不許,情愛成影,有難言之隱。第一、二句,點化活用宋玉《高唐賦》中神話。巫山神女比喻“相逐過江來”的歌妓與侍女;將其神話比作情愛,尚未成真而今又分離了。作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無論如何喜愛,但要成為真正情愛是難越過封建社會等級觀念障礙的,自然“相逐過江來”的歌妓與侍女,只能“云雨未成還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難諧”。第三、四句,從兩個方面點明“云雨散”,“好事難諧”的原因:一是“憑陵”逼迫,情勢不允許;二是“急槳”人催促開船不容猶豫。所以“兩相催”成了這種不得不分離的現狀和難言之隱的傷痛,“妓嬋娟,不長妍”(孟東野《嬋娟篇》)。最后兩句“想伊歸去后,應似我情懷”,為點題之筆,道出了東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將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隱痛難言,此恨綿綿無盡期。
這首詞原本為送王勝之龍圖至南都之作。只因即歌妓與侍女陪送之事,而轉到寫這些底層女性無主的命運。在官人當政春風得意時,這些歌妓與侍女就是“王謝女”;當官人貶謫或遷移不得志時,這些歌妓與侍女則成為“歸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韻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涼命運,就充分反映了他不為世俗傳統觀點束縛的新型婦女觀。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d/file/p/15791ffa9f2e4fdffa6a818acd42d395.jpg)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猜你喜歡
俟居弟雨田并舟南至楊村聞兄潮陽之命別去賦此送之
與君相見即相歡,元季于今復二難。去國暫憐鴻影散,沖星時怪鸊膏寒。
潮陽遠道春誰伴,別墅離尊日未闌。后夜荊花還共笑,孤舟回首獨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