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樂天詠老見示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人誰不顧慮要衰老,老了又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
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
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接觸了解的人越多觀察起來更加一目了然。
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
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注釋
酬樂天:作詩酬答白居易。
顧:念,指考慮。
憐:憐惜,愛惜。
帶:腰帶。
頻減:多次縮緊。
冠:帽子。
廢書:丟下書本,指不看書。
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
隨年:適應身老體衰的需要,這里指延長壽命。
諳(ān):熟悉。
閱人如閱川:意謂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語出陸機《嘆逝賦》:“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閱,經歷。
幸:幸運,引申為優點。
下此:指改變對衰老的憂慮心情。下,攻下,等于說“解決”、“領悟”。此,指“顧老”,對衰老的憂慮和擔心。
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暢快的樣子。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陽下到桑榆二星之間,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曹植《贈白馬王彪》:“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霞:霞光,這里指晚霞。
參考資料:
1、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修訂版).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178
2、《劉禹錫詩文選注》編輯組.《劉禹錫詩文選注》(修訂本).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282
3、高志忠.《劉禹錫詩詞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250
酬樂天詠老見示創作背景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終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興。但白居易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一詩中,表現出了對衰老的一種消極悲觀情緒,劉禹錫便寫了這首答詩。
參考資料:
1、侯健.《養生箴言:歷代名家養生詩欣賞》.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222
酬樂天詠老見示鑒賞
詩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對白居易的關于“老”的看法頗有同感。一二句寫“顧老”是人之常情,人們誰都顧慮衰老,老了就沒有人憐惜。接著四句進一步交代了“顧老”的原因,詩人用形象的語言作了描繪:因為衰老,身體一天天消瘦,腰帶要不斷地緊縮,頭發漸漸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書卷廢置不看,是為了保護眼睛;經常用艾灸,是為了延年益壽。
“經事還諳事……下此便翛然”四句從另一個方面談了對“老”的看法,是針對白居易的“傷老”而言。劉禹錫認為,老固然有老的短處,但是老也有老的長處。老的短處是體衰多病,“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老的長處是閱歷豐富,“經歷還諳事,閱人如閱川。”年歲大了,經歷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見過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加深廣。仔細想起來,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詩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詩人勸慰他的朋友對待衰老不要過多的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可翛然自樂。
最后兩句是全詩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詩人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的紅霞。這兩句詩既是詩人的內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對老朋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這首詩前后兩段一反一正,轉折自然,很有辯證的觀點和說服力量。最后兩句尤為精辟,實為警策之語,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勵。
劉禹錫簡介
唐代·劉禹錫的簡介
![劉禹錫](/d/file/p/5ae7b1b37a940abe9908b306ebad9d32.jpg)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 劉禹錫的詩(65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