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寒食節到西湖時天還沒亮,太守還沒有來,兩縣令先來了。
天色未明,烏鴉尚在啼鳴,官船早已滿湖都是。禮儀樂隊尚未列好隊伍迎接太守,遠處水面就迅速駛來了兩縣令的船只。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撐船的年輕人駕駛著龍船,岸上青煙繚繞,那是從有柄的香爐里升騰起來的。難得遇見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覺。但愿能有一個僧榻,讓我好好地睡一會。
注釋
瑞鷓鴣:詞牌名。原本七言律詩,由唐人譜曲而成詞調。又名《舞春風》、《鷓鴣詞》等。有上下片首句平起或仄起兩種格式。
寒食:節令名。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節時禁火,吃冷食。
太守:宋代對知府、知州的別稱。此處指當時杭州知州陳襄。
兩縣令:指錢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疇。
朱艦紅船:指各級文武官員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紅色?!爸炫灐币槐咀觥盀醢瘛?。
鼓吹:漢以來古樂名。這里泛指當時演奏的樂曲。
五馬:太守的代稱。
水云:遠處水面。滾:泛舟。雙鳧(fú):此處指二縣令。
黃帽:指用篙(gāo)撐船的年輕人。見《漢書》卷九十三《佞幸傳》。
螭(chī)頭舫:泛指龍船。螭,古代傳說中一種動物,蛟龍之屬。
須臾:片刻。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4-126
2、蘇軾著,韓格平選注.蘇軾詞選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0月:5
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寒食節清晨蘇軾同眾官游西湖,迎接太守到來,蘇軾作該詞記錄當時的情景。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饒曉明.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4-126
2、蘇軾著,韓格平選注.蘇軾詞選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0月:5
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鑒賞
該詞是一首紀游即景之作。詞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時間、地點及有關人物。上片寫天色未明時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開頭“城頭月落尚啼烏”一句,借用唐詩“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象(也是實寫),寫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點題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從杭州城內出發寫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寫到西湖便不覺突兀。接著寫來到西湖邊一眼瞥見的景物:“朱艦紅船早滿湖?!币馑际谴蟠笮⌒〉挠未缫褲M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笨梢娢骱嫌稳擞闻d之濃,也為下文寫“兩縣令先在”伏下一筆。“尚”、“早”二字前后呼應,體現了兩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時間上的聯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侶著筆,意思是說還未安排用樂曲來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蕩漾起兩位縣令的游船。兩句一虛一實,暗點題目“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雙鳧”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來指游興極高的兩位縣令,顯然也帶有調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寫湖上、岸邊景物,并略表厭倦之意。“映山黃帽螭頭舫,夾岸青煙鵲尾爐?!眱删湔宫F了西湖湖上、岸邊有特色的畫面。這既是西湖景,又是風俗畫,給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筆寫蘇軾自己,與起筆相照應,表達了某種厭倦的情緒和澄淡的情懷。
全詞展示了寒食節清晨眾官迎接太守到來的一段場景特寫。其中,蘇軾的傲散與兩縣令的恭謹形成強烈的反差,表現出蘇軾厭倦官場應酬,蔑視俗吏的內心情懷。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