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鑒賞
原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賞析
第一首偈,見于敦煌寫本《壇經(jīng)》。關于這首詩的來歷,《壇經(jīng)》第四節(jié)至第八節(jié),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焙肴讨篮螅八靻旧裥闵献谔脙?nèi)”,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shù)日,作不得”?;菽艿馁收Z,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fā)。據(jù)《壇經(jīng)》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后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著”。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qū)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于神秀強調(diào)“時時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張“拂塵看凈”,稱之為“漸修派”。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在《壇經(jīng)》第二十節(jié),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边@是惠能“頓悟說”的基礎。在他看來,“愚人”與“智人”,“善人”與“惡人”,他們和“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迷”到“悟”,僅在一念之間。這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佛教的演變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對于后來的中國哲學理論也有重大的影響。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凈,也即“自性”的清凈,這是佛教徒堅信能到達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觀條件。該偈亦見于敦煌寫本《壇經(jīng)》,但據(jù)郭朋《壇經(jīng)校釋》考證,這一首當屬衍文。特別是前兩句,雖調(diào)換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實際也是重復神秀的話,不應視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見于《六祖法寶·壇經(jīng)》,流傳甚廣,為《全唐詩外編》所補錄。據(jù)郭朋《壇經(jīng)校釋》考證,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關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凈”改成“本來無一物”。這是一種誤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議。郭朋認為:“《壇經(jīng)》的首竄者,不僅不了解‘佛性’論,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說?!逼鋵?,大乘佛教的所謂“空”、“無”,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論,則決非“絕無”。在《壇經(jīng)》第十五節(jié),惠能有言:“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在《壇經(jīng)》第二十四節(jié),惠能又說:“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边@些都足以證明惠能的思想體系,同“一切萬法,自性本空”的理論完全不同。不過在這句話之前,惠能先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彼岩磺袣w結于“心”,也即“自性”。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但無論如何,把“佛性常清凈”和“本來無一物”等同起來,是不適當?shù)摹?/p>
第四首偈,見于《大正藏·壇經(jīng)》,著重講修行方法?!秹?jīng)》第三十五節(jié),惠能引佛言:“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苯又f:“心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凈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薄秹?jīng)》第三十六節(jié)說:“若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jīng)》第五十二節(jié)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jīng)》第五十三節(jié)又說:“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反復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求佛的人只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論根據(jù)。
惠能簡介
唐代·惠能的簡介
![惠能](/d/file/p/adbf1c9402dc207b240659f7e7ad8d11.jpg)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jīng)》流傳于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