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論尹何為邑》鑒賞
原文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于子?子于鄭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子產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子產是以能為鄭國。
賞析
文章記述了鄭國的上卿子皮和繼任子產的一段對話,表現了子產的遠見卓識和知無不言的坦誠態度,而子皮則虛懷若谷、從善如流,二人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堪稱人際關系的楷模。文章圍繞用人問題展開對話,人物形象鮮明突出,語言簡練暢達,敘述線索清晰,善用比喻,層層論證,令人信服。
文章顯示了《左傳》善于敘事,敘事線索分明,敘述描寫詳略得當、結構嚴謹的特點。全文自始至終緊緊圍繞用人問題展開,下筆開門見山,收筆一唱三嘆,中心突出,線索明確,結構嚴謹;重點描寫子皮與子產的對話,通過對話展現二人在用人問題上的不同態度和個性,表現作者對用人問題的深刻認識,而對子皮如何具體安排使用尹何、子產的想法和做法則一筆帶過,可謂詳略得當。
在敘事過程中,作者對子皮和子產的言行描述生動逼真,人物性格躍然紙上。子產對身為上級的子皮勸告,先是委婉的反對:“少,未知可否。”看到子皮仍堅持己見,并坦誠表明了內心想法,子產則 釘截鐵地進行反對:“不可。”然后細致曉暢而動情地分析了子皮思想的錯誤性,以自己的高瞻遠矚和誠懇態度感動了子皮,讓子皮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的勸告,并加強了對他的信任和重視,顯示了賢能之士的智慧和才能。而子皮在自己的想法遭到下屬的反對之后,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坦誠表明自己的想法意圖;在聽了下屬更為堅決的反對和詳細分析之后,他不但對下屬的見解大加贊賞,而且十分真誠地向對方表示了自己由衷的佩服,十分大度地接受子產的建議,并進一步加大了對子產的信任和重用,這正是作者在《左傳》中極力推崇強調的明君典型。
文章的語言,特別是子皮、子產二人的對話,簡煉而豐潤,含蘊而暢達,曲折而盡情,極富表現力,是典型的《左傳》語言。
左丘明簡介
唐代·左丘明的簡介
![左丘明](/d/file/p/23bb392825a06f664efeb5aa780d9a00.jpg)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 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