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井茶送子瞻》鑒賞
原文
人間風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
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為公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賞析
詩篇從對方所處的環境落筆。蘇軾當時任翰林院學士,擔負掌管機要、起草詔令的工作。玉堂語意雙關,它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別稱。由于翰林學士可以接近皇帝,地位清貴,詩人便利用了玉堂的雙重含義,把翰林院說成是不受人間風吹日曬的天上殿閣,那里寶書如林,森然羅列,一派清雅景象。開首這一聯起得很有氣派,先聲奪人,為下面引出人物蓄足了勢頭。
第二聯轉入對象本身。“想見東坡舊居士”一句,在“東坡居士”間加上一個“舊”字,不僅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變化(由昔日的罪臣轉為此時的清貴之官),也寓有點出舊情、喚起反思的用意,為詩篇結語埋下了伏筆。“揮毫百斛瀉明珠”一句,則脫胎于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詩中的“詩成珠玉在揮毫”。杜詩表現的是早上朝見皇帝的場面,用“珠玉”比喻詩句,在夸贊對方才思中兼帶有富貴氣象,與詩歌題材相切合。所以作者這里也用“明珠”來指稱蘇軾在翰林院草擬的文字,加上“百斛”形容其多而且快,尤其是一個“瀉”字,把那種奮筆疾書、揮灑自如的意態,刻畫得極為傳神,這也是化用前人詩意成功的范例。
從第三聯起,方轉入贈茶的事情。既然是送茶而致的詩,自然說明這茶的佳處。茶樹在高處接觸云氣而生長的葉子特別豐茂,所以用云腴稱茶葉。宋人喝茶的習慣,是先將茶葉磨碎,再放到水里煮沸,不像現代的用開水泡茶。這兩句說:從我老家江南摘下上好的茶葉,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細潔的葉片連雪花也比不上它。把茶葉形容得這樣美,是為了顯示他送茶的一番誠意,其中含有真摯的友情。但這還并不是該篇主旨所在,它只是詩中襯筆,是為了引出下文對朋友的規勸。
結末一聯才點出了題意。最后提醒蘇軾,要適時進退,好自為之。作者語重心長地對朋友說:喝了我家鄉的茶以后,也許會讓您喚起黃州時的舊夢,獨自駕著一葉扁舟,浮游于太湖之上了。最后一句用了春秋時期范蠡的典故。蘇軾貶謫在黃州時,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的退隱思想。可是此時他應召還朝,榮膺重任,正處在春風得意之際,并深深卷入了當時政治斗爭的漩渦。作者一方面為友人命運的轉變而高興,另一方面也為他擔心,于是借著送茶的機會,委婉地勸告對方,不要忘記被貶黃州的舊事,在風云變幻的官場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來個功成身退。末了這一筆,披露了贈茶的根本用意,在詩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這番用意又并非一本正經地說出來,只是從舊事的勾喚中輕輕點出,不僅可以避免教訓的口吻,也顯得情味悠長,發人深思。整首詩詞意暢達,不堆砌典故,不生造奇詞拗句,在黃庭堅詩作中屬于少見的清淡一路。但全詩由高雅的玉堂興起,引出題贈對象,再進入送茶之事,而最終點明題意,這種千回百轉、一波三折的構思方式,仍體現了黃庭堅詩的基本風格。
黃庭堅簡介
唐代·黃庭堅的簡介
![黃庭堅](/d/file/p/e040365c1bbaa0a8a2aa844e6fd790a9.jpg)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