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露寒煙冷蒹葭老》鑒賞
原文
露寒煙冷蒹葭老,天外征鴻寥唳。銀河秋晚,長門燈悄,一聲初至。應念瀟湘,岸遙人靜,水多菰米。乍望極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風驚起。
須信衡陽萬里,有誰家、錦書遙寄。萬重云外,斜行橫陣,才疏又綴。仙掌月明,石頭城下,影搖寒水。念征衣未搗,佳人拂杵,有盈盈淚。
賞析
上片,詠秋夜南歸飛雁,暗示蘇軾自己得其所歸的愉悅心情。開頭兩句寫秋景,隱喻自己遠征而清高回歸。“露寒”、“煙冷”、“蒹葭老”、“征鴻”,為典型的深秋景物,極為蒼勁。遠在“天外”的“征鴻”唱著“寥唳”的歌回歸了,心情自然舒暢。接著五句,寫深秋夜雁的美好歸宿。“銀河”光照的“秋晚”,“燈悄”寂寥的“長門”上空,一聲雁鳴剛剛傳來,“應念”樂土“瀟湘”。“岸遙”,寫雁歸宿地寬闊。“人靜”,寫雁歸宿地無干擾。“水多菰米”,寫雁歸宿地食品充足。言外之意,是指蘇軾艱苦窮困的日子總算結束了,現在和“雁”一樣,有將返回朝廷的機遇。最后四句,寫雁歸路上遇到小小風波,隱喻蘇軾改移汝州仍有余悸。然而,一望儀真那無邊無際的原野,被迷住了,“徘徊欲下”。但又出現“風”浪,只好照舊地“驚”而起飛,到那“瀟湘”的“回雁峰”去。
下片,寫鴻雁傳書,寄寓婦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襯蘇軾忠君的一番苦心。第一、二句寫“衡陽萬里”的“回雁峰”是樂山,應“須信”不疑。蘇軾應詔回朝效命多年的心愿一直未改移。第二至五句,直寫要托鴻雁幫忙,為蘇軾“錦書遙寄”到金陵。不管“萬里云外”多么遙遠,但蘇軾相信鴻雁經過“斜行橫陣,才疏又綴”的跋涉,終將會把信送到的,詞意富有人情味。第六、七、八句,用贊美石頭城的詞句,來交代家居的優美環境:在仙人承接甘露、“影搖寒水”的“石頭城下”,有蘇軾寄居的寒舍和妻妾。最后三句,近乎懇求,鴻雁哪,你見到了沒有?蘇軾那“佳人拂杵”,正在“念征衣未搗”,還“有盈盈淚”而為之傷心,此等思念,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全詞,借景抒情。名為詠物,實是抒發蘇軾心境、志趣、感嘆,可以說是倫理道德的衍化物。以鴻雁自況,詠物喻志,是蘇軾黃州詞創作的一大特色。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