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崔相百憂章》鑒賞
原文
共工赫怒,天維中摧。
鯤鯨噴蕩,揚濤起雷。
魚龍陷人,成此禍胎。
火焚昆山,玉石相磓。
仰希霖雨,灑寶炎煨。
箭發石開,戈揮日回。
鄒衍慟哭,燕霜颯來。
微誠不感,猶縶夏臺。
蒼鷹搏攫,丹棘崔嵬。
豪圣凋枯,王風傷哀。
斯文未喪,東岳豈頹。
穆逃楚難,鄒脫吳災。
見機苦遲,二公所咍。
驥不驟進,麟何來哉!
星離一門,草擲二孩。
萬憤結緝,憂從中催。
金瑟玉壺,盡為愁媒。
舉酒太息,泣血盈杯。
臺星再朗,天網重恢。
屈法申恩,棄瑕取材。
冶長非罪,尼父無猜。
覆盆儻舉,應照寒灰。
賞析
李白創作此詩時正處于危難的境地,他因為皇室政治突變而被送入 牢。他在詩中用四言的句式與大量的典故說明自己跟隨永王完全是為了平滅叛亂,并懇請當時的宰相崔渙能夠理解他的做法,免除自己的罪名。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開頭十六句為第一部分,詩人運用神話傳說作比喻,寫安史之亂帶來的災難,國土板蕩,生靈涂炭,自己也蒙冤入獄。“共工”以下八句,概括出安史之亂造成嚴重局面,有如兇神惡煞摧折天柱,鯤鯨魚龍興風作浪,戰亂中生靈涂炭,玉石俱焚。“仰希”以下四句,盼望早日平定叛亂,解民倒懸。連用了李廣射石、魯陽揮戈的典故,非常切合當時冠軍平叛戰爭緊急而艱苦的形勢。“鄒衍”以下四句,暗喻自己盡忠保國反而蒙受冤獄。詩人不敢正面抗爭,而以鄒衍含冤、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和自己的“微誠不感”,身陷囹圄的悲慘遭遇作鮮明對照,委婉曲折地表達悲憤的心情和希望對方為之昭雪的意愿。
中間十二句為第二部分,詩人慨嘆自己未能效法先賢見機行事,及時引退,以致蒙受屈辱,備嘗鐵窗系囚之苦。“蒼鷹”以下四句,將當時法律煩酷、獄吏森嚴和賢才凋敝、朝政衰敗現象對比出之,諷喻之意,言外可見。“斯文”以下八句,惋惜自己沒有能及時隱退。其中“斯文未喪,東岳豈頹”兩句是借孔子來比喻朝中賢臣。接著以穆生和鄒陽兩位先哲因能見機而退,終于擺脫災難的事跡,對照自己的困境,發出“二公所咍”之嘆。感嘆之余,頗含愧悔之意。“驥不驟進”,典出宋玉《九辯》,“麟何來哉”典出《家語·辯物篇》。李白用此二典一方面是表白自己出山從政本意是出于愛國,并不是趨炎附勢、搞政治投機;另一方面也是痛惜自己參加永王幕府不是時候,觸犯了當局。
最后十六句為第三部分。這一部分詩人聯系家庭妻離子散的悲慘情況,表達自己內心深沉的哀憤和憂愁;同時也表達了對崔渙的希望。“星離”八句,抒寫變亂中家室離散,內心如焚的情景。李白在潯陽獄中時,其妻宗氏在豫章(今南昌),女平陽,兒伯禽流落穆陵關(今山東沂山北),其他親戚也散于各地,所謂“穆陵關北愁愛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門骨肉散百草,遇難不復相提攜”《萬憤詞投魏郎中》,就是當時境遇的寫實。這使他十分憂憤,因此即使有金瑟奏樂,玉壺斟酒,也只能成為憂愁的媒介物。“臺星”八句,則希望崔渙等朝廷大臣執法量刑,寬大為懷,能為自己昭雪伸冤,使自己這塊有瑕之材,為李唐王朝效力;使自己這堆覆盆下的寒灰,能再沐三光,重新燃燒發熱。
作者在詩中以大量典故申訴自己的冤情,這是此詩的第一個顯著特點。全詩用典二十來處,舉凡古代神話、歷史故事、名人軼事、成語警句等,莫不拈以為詩,而且都顯得十分精確貼切。
敘事簡潔,抒情委婉,兩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是此詩的第二個藝術特色。詩中以“見機苦遲”四字表達自己懊悔就李璘之辟入幕,并以穆生、鄒陽的故事來反襯,聯系自然,顯得十分真實,沒有絲毫虛偽做作。詩寫個人遭遇時,聯想到一家離亂的悲慘處境,用“星離一門,草擲二孩”兩句來概括,既洗練簡明,又婉轉悱惻,催人淚下。緊接著“萬憤”一下六句繼以強烈的抒情,傾吐自己內心的悲憤憂愁,已達到飲食奏樂“盡為愁媒”的地步。其憂憤之深,可以想見。簡潔的敘事結合強烈的抒情,使此詩具有感人肺腑的魅力。
全詩感情悲憤,沉郁典雅,節奏急促,用典切當,在李詩中較為少見,體現了李白詩歌風格的另一側面。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d/file/p/ea7563a14e451c5df6334a2a2db968dd.jpg)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