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佩令·自題詞集》鑒賞
原文
十年磨劍,五陵結客,把平生、涕淚都飄盡。老去填詞,一半是、空中傳恨。幾曾圍、燕釵蟬鬢。
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紅粉。料封侯、白頭無分。
賞析
上片抒發(fā)壯志難酬,拋卻浮名、填詞傳恨的苦衷。詞的開端:“十年磨劍,五陵結客,把平生、涕淚都飄盡。”這是說,詞人的性格,本來是豪爽剛毅的,與豪俠結友,佩劍自隨,想建立一番事業(yè),但事與愿違,處處碰壁,灑盡涕淚而已。接著寫“老去填詞,一半是空中傳恨。幾曾圍、燕釵蟬鬢。”在其詞集中,雖有一些艷詞,不過是空中傳恨而已,并不曾在青樓歌館,留連聲色。但強調其空中恨的詞只有“一半”,而另“一半”也許并非空中傳恨,所以用詞甚妙。
下片揭示其詞學宗旨和落拓失意的情懷。換頭寫“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詞人認為秦少游之詞,偏于柔婉;黃山谷之詞,偏于奇崛。他對張玉田崇尚清空,乃奉為圭臬,認為己詞之風格,與玉田接近。接著寫“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紅粉。料封侯、白頭無分。”這幾句是照應開頭,壯志未酬,垂暮之年,封侯無分,只好“老去填詞”,落拓江湖而已。這與辛棄疾“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捏英雄淚”之句,用意相同。英雄失志的悲哀與無可奈何的愁緒,躍然紙上。這種結語,又與開端互相映照,顯得結構謹嚴。
這首詞以自述式的描寫,活畫出一個失意丈夫形象,他因大志難酬而調悵唏噓,只好舞弄文墨,借填詞來寫其悵恨,以聲色來消其心中塊壘。詞人意興頹喪,且又筆致冷雋,使全詞籠罩著一片灰暗凄切的消極情調。然柔中有骨,字行間仍使人感受到作為一個詞人的主人公不懈努力的精神。壯志既不成,干脆憤而填詞,以遣情懷,這正是詞中所著力表現的題旨。這首詞盡管用典良多,卻給讀者以自然渾成感,毫無瑣屑堆砌之病。
朱彝尊簡介
唐代·朱彝尊的簡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詩人、詞人、學者、藏書家。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驅芳,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漢族,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除檢討。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作詞風格清麗,為浙西詞派的創(chuàng)始者,與陳維崧并稱朱陳。精于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余力,為清初著名藏書家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