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者誠?!疯b賞
原文
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
行行天未曉,攜酒踏明月。
賞析
首句開門見山,喊出一聲感慨,嘆人間知音難覓,其勢如飛瀑直下,讓人直覺晴天聞雷,立刻驚警。在這句詩里,詩人采用典中典之法,首先化用了南朝文人劉勰之語。
詩人又溶人了春秋戰國時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識知音的典故。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俞伯牙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雄偉屹立于天地之間的人格形象,像大海一樣浩渺縱橫于宇宙之間的胸襟氣度,而鐘子期的情操和智慧,恰好同他產生了共鳴和契合,于是二人成了知音。
然而子期既 ,伯牙絕弦。詩人溶入此典正是為抒發“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岳飛詞)之慨。這典中之典,不僅讓這句詩內容大大增量,而且還讓詩人感慨的語氣大大加重。特別是這樣的詩句出自韓愈這樣一個在政壇和文壇上均屬頂級人物之口,再聯想到他獨特的身世和遭遇,就更覺得這一聲感慨有雷霆萬鈞之力。
這首詩寫詩人與知心朋友孟郊不忍離別,只好踏著滿地的月色,徹夜相敘。道出知音難尋,依依惜別之情。寥寥四句詩,寫出惜別情感,生動真切,極富感染力。
韓愈簡介
唐代·韓愈的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