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列》鑒賞
原文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
莫不有終期。圣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
愿螭龍之駕,思想昆侖居。
思想昆侖居。見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萊。
志意在蓬萊。周孔圣徂落,會稽以墳丘。
會稽以墳丘。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
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賞析
此詩為曹操游仙詩代表作,真實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統一大業,而又無法挽留時光的感傷。
全詩大致可分四節。第一節六句,意謂自然造就的萬物,包括賢能的圣人都難免 亡。 亡是必然的,不必為 亡而憂傷。但由于長生不 傳說的影響,曹操又產生了幻想,于是接下去的第二節五句,由寫現實的人間轉寫幻想的仙境,表現了對長壽的期望。但仙境畢竟是虛幻的,因此接著第三層六句,又轉寫現實的人間,寫周公、孔子和大禹這樣的圣人都 去了,說明沒有人能夠長生久存。明智者不必為生命短暫而憂傷。最后一節用兩句詩收束,發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現了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短暫的無奈。
晚年的曹操隨著生命的流逝,越發感覺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統一大業的難度。這首詩寫的是曹操對生命與神仙的思考。一方面,曹操也幻想著“螭龍之駕”,生活在“昆侖”、“蓬萊”之中;另一方面,他并沒有沉湎于自己的幻想,而是清醒地知曉,神仙世界僅是幻想而已。因為“厥初生,造劃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即使是圣人賢人也會 亡,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因此曹操自我安慰說“君子以弗憂”。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虛幻的,生命必然會走向終結,那么詩人就應該樂天知命,不服憂愁了吧?恰恰相反,理性的詩人對此的確明白,但他憂愁依舊。“憂”在詩中二度出現,“何為懷此憂”、“君子以弗憂”。憂愁其實一直伴隨著詩人,并不以詩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是晚年曹操心頭永遠的痛。此詩清晰真誠地袒露出晚年曹操的心理世界。這一心理世界,復雜而微妙。
曹操素懷統一華夏之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年已遲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業,于是他想到要去昆侖、蓬萊尋求長生之術,來完成他未竟的事業。但是,正當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時,現實與期想的矛盾,又使他發出了“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的感嘆。
曹操簡介
唐代·曹操的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