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消息誰傳到拒霜》鑒賞
原文
消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倍凄涼。
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燭信茫茫。黃花開也近重陽。
賞析
從詞的內容來看,這是寫重陽節到來,詩人又深切地懷念起往日的情人來了,他彷徨不安,躊躇難耐,遂賦此以排遣孤寂無聊的幽情。值得注意的是詞全從對方落筆,這就加倍地表現出他那強烈而深摯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上片寫室外秋景及心境:拒霜花開,斜燕南飛,而征人消息杳然,無人傳遞,倍感秋色凄涼。此處秋景其實清爽:拒紅霜,晴空碧,雁斜飛,并無黯淡之狀。元代白珽《西湖賦》云:“秋榮不淡,拒霜已紅。”然而木芙蓉性頗耐寒,且能“千株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蘇軾《和陳述古拒霜花》),雖時至晚秋而紅艷如故。唐李群玉《九日》詩云:“半嶺殘陽銜樹落,一行斜雁向人來。”黃昏殘陽,斜雁向人,色彩昏暗,氛圍悲涼;而此處則是碧空如洗,天闊氣清,斜雁南飛,氛圍開朗。思婦眼中之秋景乃“有我之境”:或許征人有約中秋返家團聚,此時拒霜已開,不見人歸,雖花紅而難令伊人心暖;常言鴻雁傳書,如今雁群斜飛未傳征人消息,雖天碧亦是傷心碧,只能令伊人心傷。因此,凄涼的并非秋色,實乃思婦心境。
下片寫室內情形及愁緒:簾幕低垂,因以銀蒜相壓而紋絲不動,伊人寂寞難熬,只能以玉釵敲竹派遣煩愁。敲竹的細節刻畫乃詞人獨創,此處伊人以玉釵敲竹,其聲極不堪,其情更愁慘,確是奇絕之筆。結局寫菊花盛開,時近重陽,征人歸期乃“信茫茫”,既與首句意象呼應,又啟人聯想:伊人獨守閨房,心境凄涼,愁思如縷,已是“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九日》)全詞景情俱到,亦情亦景,交織渾融,讀起來凄涼孤苦,使人惆悵不歡。?
這首詞在意象使用上主要采用了渲染法,尤其是對“秋”的渲染。不知何時,思念的人在遠方傳來消息說秋天會回到她的身邊,于是秋就超出本身作為季節的含義,成為了相見的時間,成為期盼的季節。這詞中首先是“拒霜”花開,然后“兩行秋雁”,后更直接說“晚秋風景”、“黃花開”以及“近重陽”,這些都在刻意點染季節。可以說這首詞是通過渲染秋來突出愁,要表達的正是期待落空的愁思。
除用渲染法表達情感外,詞中還恰如其分地運用了點染法,對“閑”進行了很好的點染。下片三句中人寂寞凄涼,萬事無心,百無聊賴,無盡空虛,尤其是“玉釵敲燭”一句,表現的何等空虛。詞中通過渲染和點染的結合,表現出客觀世界的“秋”以及淺層內心世界的“閑”,從而將深層次的“凄涼”表達出來。
納蘭性德簡介
唐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d/file/p/4e5e8b5743eac5f04cd9b2864f2b73f2.jpg)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