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太行山》鑒賞
原文
西風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蹄又上太行山。
賞析
這是一首行旅詩。
“風落日草班班,云薄秋空鳥獨還?!泵枥L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蒼茫的秋景圖?!拔黠L”兩字,既點明此時太行的季節,又突出作者身臨太行山的感受。勁掃落葉的秋風拂面吹來,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肅 而惆悵思歸。詩人登臨眺望,只見夕陽西墜,或枯黃或殘綠的雜草在落暉中陰暗參差,顯得色彩錯雜斑駁。平視惟有滿山遍野的衰草,夾著殘光慘淡的落日,一片蕭索;仰望天空,暮云逐漸密布了高遠的秋空,籠罩了連綿的群山,朦朦朧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山歸巢的鳥兒在孤飛,夠凄清的。蕭索凄清構成了詩人即景抒情的環境氛圍。在這里,歸鳥的描寫頗有畫龍點晴的妙用,鳥的飛動點活了天高云淡的靜態畫面,使整幅畫面有了生氣,更是寄托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與前面令人思歸的氣氛正相呼應。這兩句寓情于景,為后兩句的抒情作了鋪墊。
“兩鬢霜華千里客”,是作者自述生平。詩人自二十五歲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廣,招撫川貴,巡按江西,三十三歲時巡撫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今自己已經鬢發花白;長年累月地遠旅他鄉、奔波道路,寫此詩時在山西巡撫任上,與家鄉錢塘遙隔千里,故自己是千里為客。這一句準確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的自身形象??途铀l歲月之久,距離之遠,心中愁緒不斷。然而,“憂國忘家。計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謙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馬蹄又上太行山”。詩人立馬太行,雄視千里的英雄形象,感受到了他兩鬃霜華卻壯心不已,輾轉千里卻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懷。
此詩以簡淡的筆觸,勾勒出西風落日的深秋,詩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觸景興懷,孤鳥知還,顧盼自身,感從中來,不直寫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粗筆勾畫,力求意態自然。它在寫法上也頗具一格,看似景與情分寫,其實一體連貫,承轉自然,形成先抑后揚的感情波瀾,讀來別有一番頓挫之致。
于謙簡介
唐代·于謙的簡介
![于謙](/d/file/p/e3cdffd2db573fba2dc3c565c79ad69e.jpg)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 。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