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俎
〈名〉
(1) (指事兼形聲。小篆字形。《說文》“從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禮器。本義:供祭祀或宴會時用的四腳方形青銅盤或木漆盤,常陳設牛羊肉)
(2) 同本義 [a sacrificial utensil]
為俎孔碩。——《詩·小雅·楚茨》
鳥獸之肉,不登于俎。——《左傳·隱公五年》
祭操俎。——《山海經·海外西經》
俎豆之事。——《論語·衛靈公》
庖人雖不治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莊子·逍遙游》
(3) 又如:俎幾(俎形如幾,故稱。古代祭祀、燕饗時所用的禮器);俎拒(俎足中央的橫木);俎味(祭祀用食品)
(4) 古代割肉用的砧板。多木制,也有青銅鑄的,大方形,兩端有足 [a chopping block]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俎,切肉的砧板。)——《史記·項羽本紀》
康熙字典
俎【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7畫
《唐韻》側呂切《集韻》壯所切,音阻。祭享之器。《詩·小雅》爲俎孔碩。《禮·明堂位》周以房俎,有虞氏以椀俎,夏后氏以嶡俎。
又折俎。《左傳·宣十六年》晉侯使士會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禮殽烝。玉召士會曰: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公當享,卿當宴,王室之禮也。《註》殽烝,升殽於俎也。體薦,半體示儉也。折俎,體解節折,示惠也。
又鼎俎。《韓詩外傳》伊尹負鼎俎,調五味,而立爲相。
又《揚子·方言》俎,幾也。西南蜀漢之郊曰杫,杫音賜。
又刀俎。《史記·項羽紀》樊噲曰: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註》俎,椹版也。
又尊俎。《後漢·馬融傳》起謀於尊俎之閒。《註》尊,奠酒之罇。俎,載牲之器。
又姓。
又葉壯揣切,錐上聲。《蘇轍·新宅詩》李侯雖貧足圖史,旋作明窻安淨幾。閉門且辦作詩章,好事從來置尊俎。《說文》俎在且部,禮俎也。從半肉,在且旁。指事亦會意。非從人。《字彙》附人部,非。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俎【卷十四】【且部】
禮俎也。從半肉在且上。側呂切
說文解字注
(俎)禮俎也。謂禮經之俎也。從半肉在且上。仌爲半肉字。如酋谷有半水字。會意字也。魯頌傳曰。大房、半體之俎也。按半體之俎者、少牢禮上利羊載右胖、下利
豕右胖載於俎是也。故曰禮俎。半部曰。胖、半體肉也。側呂切。五部。
- 俎的詞語 組詞
- 俎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