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茗
〈名〉
(1) (形聲。從艸,名聲。本義:早采的為“茶”,晚采的為“茗”。后泛指茶)
(2) 同本義 [tea]
晚采者為茗。——《封氏聞見記》
(3) 又如:茗紋(茶);茗旗(初生的茶芽);茗地(栽種茶樹的地方);茗舌(茶芽。謂茶芽嫩如雀舌者);茗花(茶樹開的花)
(4) 指用茶葉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飲料 [tea water]
泉而茗者(名詞。用如動詞:喝茶)。——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下飲,便問人云:“此為茶,為茗?——《世說新語·紕漏》
渴飲茗汁。——《洛陽伽藍記·正覺寺》
(5) 又如:茗談(飲茶并小敘);茗汁(茶水);茗柯(指茶);茗飲(飲茶;茶)
詞性變化
◎ 茗
〈形〉
假借為“酩”。酩酊,大醉的樣子 [be dead drunken]
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倒載歸,茗艼無所知。——《世說新語·任誕》
康熙字典
茗【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6畫
《唐韻》《正韻》莫迥切,音酩。《玉篇》茶芽也。《爾雅註》荼晚取者爲茗,一名荈。詳荈字註。《洛陽伽藍記》楊元愼含水噀
慶之曰:菰
爲飯,茗飮作漿。《杜甫詩》茗飮蔗漿攜所有。
又花名。《述異記》巴東有眞香茗,其花色白,如薔薇。
又《南方草木狀》耶悉茗,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
又茗邈,高貌。《張載·七命》搖刖峻挺,茗邈苕嶢。
又山名。《水經注》沅水,又東入溪水,南出茗山。
又通酩。《韓愈詩》茗艼馬上知爲誰。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茗【卷一】【艸部】
荼芽也。從艸名聲。莫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