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部首角部 總筆畫13畫 結構左右
五行木 統一碼89E3
筆順ノフノフ一一丨フノノ一一丨
名稱撇、橫撇/橫鉤、撇、橫折鉤、橫、橫、豎、橫折鉤、撇、撇、橫、橫、豎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解
⒈ ?剖開,分開:解剖。分解。瓦解。解體。
⒉ ?把束縛著、系著的東西打開:解開。解甲歸田。解囊相助。
⒊ ?除去,除,廢除,停止:解放(a.使廣大人民群眾脫離壓迫;b.解除束縛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餓。解乏。解惑。解疑。解圍。解脫。解雇。解聘。解散。解毒。
⒋ ?溶化:溶解。解凍。
⒌ ?講明白,分析說明:解釋。解析。解說。勸解。解嘲。
⒍ ?懂,明白:理解。見解。
⒎ ?調和,處理:解決。和解。調(
)解。排解。⒏ ?高興,開心:解顏而笑。
⒐ ?排泄:解手。
⒑ ?代數方程中未知數的值。
⒒ ?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⒓ ?文體的一種,如韓愈《進學解》。
其他字義
解
⒈ ?發送。
⒉ ?押送財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
)。解回北京。其他字義
解
⒈ ?古同“懈”,松弛,懈怠。
⒉ ?古同“邂”,邂逅。
⒊ ?舊時指雜技表演的各種技藝,特指騎在馬上表演的技藝:賣解的。跑馬賣解。
⒋ ?〔解湖〕湖名,在中國山西省。
⒌ ?姓。
異體字
- 觧
- 懈
漢英互譯
dispel、divide、separate、explain、unbind、uncoil
相關字詞
系、結
造字法
會意:從刀、從牛、從角
English
loosen, unfasten, untie; explain
※ 解的意思、基本解釋,解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解
〈動〉
(1) (會意。從刀,從牛,從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開。本義:分解牛,后泛指剖開)
(2) 同本義 [dissect]
解,判也,從刀,判牛角。——《說文》
鹿角解。——《呂氏春秋·仲夏》
皆眾理解也。——《漢書·賈誼傳》
解牛之時。——《莊子·養生主》
所解數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盡。——清· 方苞《獄中雜記》
(3) 又如:解腕(斷腕);解手刀(隨身攜帶的小佩刀。又稱解腕尖刀);解角(鋸取鹿角);解破(解剖)
(4) 解體,離散 [split;separate]
解,散也。——《廣雅》
恐天下解也。——《漢書》
(5)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敗壞散落);解澤(散布恩澤);解落(散落分離);解續(分合);解竄(離散逃竄);解結(潰散)
(6) 分解,熔化 [smelt]
冰皮始解。——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急解令休止。——《聊齋志異·促織》
(7) 解除,解圍 [remove]
解燕國之圍。——《戰國策·燕策》
顏太師以兵解。——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8) 又如:解厄(解除厄難);解厭(解除饑餓;充饑。厭:通“饜”,飽);解祟(解除禍害);解療(除病);解穢(解除穢惡;除去穢氣);解齋(解除齋戒)
(9) 解開 [untie]
閉約而無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綱。——《儀禮·大射儀》
解帶為城。——《墨子·公輸》
解辮請職。——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解鞍少駐初程。——宋· 姜夔《揚州慢》
解其棕縛。——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10) 又如:解纜;解扣兒;解衣服;解鈴系鈴;解包裹;解綬(解去印綬,指辭去官職);解維(解纜,即下系船的繩索;開船)
(11) 解釋,說明 [explain]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唐· 韓愈《師說》
解其惑也。
經吾婉解。——清· 林覺民《與妻書》
(12) 又如:解字(解說文字的結構和意義);解論(解說討論);解喻(說明比喻);解夢(解說夢兆);解義(解釋詞義或文義)
(13) 曉悟;明白 [understand;know]
終不解矣。——唐· 韓愈《師說》
惑之不解。
(14) 又如:解悟(領會,覺悟);令人不解;通俗易解;解豁(弄明白;解開);解拆(分解;排解);解會(領會,理解);解人(通達言語、文辭意趣的人)
(15) 脫去;松開 [take off; loosen]
解衣以活友。——馬中錫《中山狼傳》
解屨不敢當階。——《禮記·曲禮上》。疏:“脫也。”
(16) 又如: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換上官服);解冠(脫帽);解巾(脫去隱居時所系的方巾,表示出去做官);解珥(脫去耳飾。古代婦女請罪的表示)
(17) 打開,開放 [open]
嚴城解扉。——《后漢書·耿純列傳》
(18) 又如:解帆(開船);解菜(解素。開葷)
(19) 排解,勸解,使和氣 [mediate]。如:解仇(化解怨仇);解紛(解除紛爭、困境);解慰(勸解安慰);解狀(解詞。向官府報案后又申請取消此案的狀紙)
(20) 解手,大小便 [relieve oneself]。如:大解;小解;解利(下痢,患痢疾)
(21) 緩解[relase]
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
(22) 助動詞。能,會,得 [can;may]
苦雨終風也解晴。——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詞性變化
◎ 解
〈名〉
(1) 文體中的一種 [slution]。如:揚雄的《解嘲》,韓愈的《進學解》
(2) 代數方程中未知數的值 [solution]。如:求解
(3) 道家以為修道者 后魂魄脫離 而成仙,稱為“尸解” [dissection]
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記》
(4) 見解,見識 [view]
融玄義無師法,而神解過人。——《南史》
(5) 另見
基本詞義
◎ 解
〈動〉
(1) (詞源見
聲解)(2) 古代鄉舉,舉送入試 [introduce scholar to imperial palace]。唐宋時舉進士者由地方推薦發送入京的稱為“解”
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宋史·舉志》
(3) 又如:解元(明清科舉時代,鄉試稱解試。解試第一名稱為解元);解首(同解元);解牌(登錄鄉試錄取名單的一種文書);解薦(推薦選送);解頭(解元);解榜(唐、宋時解試中式的榜文)
(4) 押送財物或犯人 [send under escort]
押解了武松,出孟州衙門便行。——《水滸傳》
(5) 又如:押解(押送犯人);起解(犯人被押送);解官(將犯人押解到官府);解闕(將罪犯押解到朝廷)
(6) 典當,以物當錢 [mortgage]。如:解當(典當);解庫(當鋪);解錢(拿東西當錢);解帖(當票);解典庫(又稱解庫,解鋪,解當鋪。即當鋪,收取抵押品放債的店鋪)
(7) 兌換[零錢] [exchange]
我有一錠大銀,解了十兩小銀使用了。——《水滸傳》
(8) 另見
基本詞義
◎ 解
〈名〉
(1) 獸名 [beast’s name]
角解豸終。——《太玄·難》。注:“獬豸者,直獸也。”
(2) 又如:解豸(傳說中神獸名)
(3) 官署,官吏辦事的地方 [local authorities]
事私門而完解舍。——《韓非子》
(4) 又如:解舍(官府,官舍)
(5) 舊時指雜技表演的各種技藝,特指騎在馬上表演的技藝 [skill of acrobatics]。如:賣解的;跑馬賣解;解垢(詭詐之辭)
(6) 古地名 [Xie town]。春秋周畿內地,有二,大解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小解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
王師軍于汜,于 解。——《左傳》
(7) 姓
詞性變化
◎ 解
〈動〉
(1) 通“懈”。松懈;懶散,做事不抓緊 [relax]
解,緩也。——《易·雜卦傳》注
三日不解。——《禮記·雜記一》。注:“倦也。”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詩·大雅·生民》
(2) 又如:解弛(懈怠松弛);解休(松懈;休息);解怠(松懈,懶情)
(3) 另見
康熙字典
解【酉集上】【角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6畫
《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皆上聲。《說文》判也。從刀判牛角。《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左傳·宣四年》宰夫解黿。《前漢·湯傳》支解人民。《註》謂解其四支也。
又《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前漢·張耳餘傳》今獨王,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
又《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也。
又《廣韻》脫也。《禮·曲禮》解屨不敢當階。
又《博雅》說也。《史記·封禪書》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註》皆自解說,遇風不至也。
又《廣韻》講也。一曰釋詁也。《禮·經解疏》解者,分析之名。
又樂曲解。《古今樂錄》傖歌以一句爲一解,中國以一章爲一解。王僧?啓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當是先詩而後聲也。
又《字彙補》削也。《魯語》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又止也。《前漢·五行志》歸獄不解,茲謂追非。
又開也。《後漢·耿純傳贊》嚴城解扉。
又達也。《莊子·秋水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
又解構,猶閒構也。《後漢·隗囂傳》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又猶會合煩辱也。《淮南子·俶眞訓》孰肯解構人閒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又道家有尸解術。《史記·封禪書》爲方僊道,形解銷化。《集解》尸解也。《問奇集》《金壷字考》攺音假,非。
又梵言目帝羅,此雲解脫。荊溪淨名記,若正用功,解可作古買切。功成日,解應作戸買切。強分二音,亦非。
又解解,戟多之貌。《揚子·太經》次七:何戟解解遘。
又《集韻》《韻會》下買切《正韻》胡買切,音蟹。義同。
又《增韻》物自解散也。《孔安國·尚書序》逃難解散。《註》解音蟹。
又《廣韻》曉也。《禮·學記》相說以解。《註》解物爲解,自解釋爲解,是相證而曉解也。《魏志·賈詡傳》太祖與韓遂、馬超戰渭南,問計於詡。對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註》謂曉悟也。
又《博雅》跡也。《爾雅·釋獸》,其跡解。《註》其跡名解。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師軍於解。《註》洛陽西南有大解、小解。
又《史記·甘茂傳》今公與楚解口地。《索隱》秦地名。《正義》解口,猶開口也。
又州縣名。《一統志》春秋爲晉之解梁城,戰國屬魏,漢爲解縣,屬河東郡,五代漢始置解州,治解縣,元屬平陽路,明因之。
又姓。《廣韻》自唐叔虞食邑于解,後因氏。
又複姓。《姓苑》北魏有解枇氏,後攺爲解氏。
又《說文》解廌,獸也。《史記·司馬相如傳》弄解豸。《註》解豸,似鹿,一角,一名神羊。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唐御史法冠,一名解廌冠,取其能觸邪也。《晉書·輿服志》作獬豸。《王充·論衡》作觟。
又與嶰通。嶰谷,谷名。《前漢·律歷志》取竹之解谷。《孟康曰》解,脫也。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又與澥通。《前漢·揚雄傳》江湖之雀,勃解之鳥。
又與蟹同。《呂覽·恃君篇》大解、陵魚,大人之居。《山海經》作大蟹。
又《唐韻》尸賣切《集韻》《韻會》下解切,蟹去聲。亦判也,散也,曉也,獸也,地名也。
又《玉篇》接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茭解中有變焉,故挍。《註》茭,弓檠也。茭解,謂接中也。
又支節也。《前漢·賈誼傳》所排擊剝割,皆衆理解也。《師古註》解,支節也。
又與懈同。《詩·大雅》不解于位。《註》解,怠惰也。《禮·月令》民氣解惰。
又與邂同。《正字通》解后,卽邂逅,言彼此不期而遇也。《六書正譌》別作邂,非。
又《廣韻》古隘切《集韻》《韻會》居隘切《正韻》居拜切,皆去聲。《類篇》除也。一曰聞上也。《韻會》發也。《唐制》進士由鄕而貢曰解額。
又《國史補》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宋史·選舉志》天下之士,屛處山林,令監司守臣解送。
又《職官志》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赴銓。《正字通》凡官司解報、杻解,皆此音。《韻會》讀若懈,非。
又與廨同。《玉篇》署也。《商子·墾令篇》高其解舍。《左思·吳都賦》解署棊布。《註》言非一也。
又《集韻》口賣切,楷去聲。解垢,詭曲之辭。《莊子·胠篋篇》解垢同異。《音義》又音楷。
又葉舉履切,音幾。《古詩》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又葉居縊切,音記。《楚辭·九章》愁鬱鬱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解。心鞿羈而不開兮,氣繚轉而自締。
又葉訖力切,音棘。《詩·魯頌》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又葉舉下切,嘉上聲。《僧皎然·題毗沙天王像》憶昔胡兵圍未解,感得此神天之下。《俗書正誤》解從刀、牛。俗從羊作觧,非。廨字原從廠作。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解【卷四】【角部】
判也。從刀判牛角。一曰解,獸也。佳買切。又,戶賣切
說文解字注
(解)判也。從刀判牛角。?意。佳買切。又戸賣切。十六部。一曰解、逗。曡韻字。獸也。見部。按大玄、論衡觟?。解字之假借也。四字皆在十六部。
- 解的詞語 組詞
- 解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