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讙
〈動〉
(1) 喧嘩。議論紛紛 [hubbub;noise;clamor;uproar]
讙,譁也。——《說文》
諸將盡讙。——《漢書·陳平傳》
以息眾讙。——《漢書·外戚傳》。注:“讙譁眾議也。”
則天下應(yīng)之如讙。——《荀子·儒效》
百姓讙敖。——《荀子·讙國》
(2) 又如:讙敖(喧嘩鼓噪);讙嘩(眾聲呼噪);讙訟(喧鬧爭訟);讙呼(喧嘩呼叫)
詞性變化
◎ 讙
〈形〉
(1) 通“歡”。喜悅 [happy;joyous]
言乃讙。——《書·無逸》。鄭注:“喜悅也。”
爭言讙呼。——《后漢書·劉盆子傳》
(2) 又如:讙呼(也作歡呼,歡聲爭呼);讙設(shè)(歡宴);讙然(喜悅的樣子);讙亮(歡快嘹亮)
康熙字典
讙【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25畫,部外筆畫:18畫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官切,音歡。《說文》譁也。《廣雅》鳴也。《廣韻》諠也。《玉篇》讙嚻之聲。《禮·樂記》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註》聞讙囂則人意動作。《史記·
丞相世家》諸將盡讙。《註》譁也。《荀子·儒效篇》天下應(yīng)之如讙。《註》喧也。
又喜說也。《禮·檀弓》《書》云:三年不言,言乃讙。《皓云》命令所布,人心喜悅也。
又獸名。《山海經(jīng)》翼望山有獸,狀如貍,一目三尾,名曰讙。或作原。
又山名。《山海經(jīng)》讙山,郁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國名。《山海經(jīng)》讙頭國人,人面鳥喙,有翼。或曰讙朱國。
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送姜氏于讙。《註》讙,魯?shù)亍?jì)北蛇丘縣西有下讙亭。
又姓。見《萬姓統(tǒng)譜》。
又《廣韻》況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音暄。驚呼也。一曰讙,囂貌。《揚(yáng)子·方言》讓也。北燕凡相責(zé)讓曰讙。《集韻》與叩同。通作喧諠。
又《集韻》古玩切,音貫。與懽同。
又《集韻》呼玩切,歡去聲。與喚同。或作嚾。
又葉輸旃切,扇平聲。《顏延之·哀策文》邑野淪靄,戎夏悲讙。來芳可述,往駕弗援。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讙【卷三】【言部】
譁也。從言雚聲。呼官切
說文解字注
(讙)譁也。從言。雚聲。呼官切。十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