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地
⒈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⒉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zhì)。地殼。
⒊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⒌ ?地球上的一個區(qū)域:地區(qū)。此地。
⒍ ?建筑材料鋪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⒎ ?所在空間或區(qū)域的部位:地點(diǎn)。目的地。
⒏ ?人在社會關(guān)系中所處的位置:易地以處。
⒐ ?表示思想或行動的某種活動領(lǐng)域:見地。境地。心地。
⒑ ?底子:質(zhì)地。
其他字義
地
⒈ ?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詞或詞組之后表示修飾后面的謂語:慢慢地走。
異體字
- 坔
- 埅
- 埊
- 墬
- 嶳
漢英互譯
terra
相關(guān)字詞
天
造字法
形聲
※ 地的意思、基本解釋,地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地
助
(1) 用在狀語和中心詞之間 [used after an adj.,noun,adverb or verb,etc.to form an adverbial adjunct]。如:他認(rèn)真地學(xué)習(xí);天氣漸漸地冷了;有計劃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動態(tài),相當(dāng)于“著”。常附在立、臥、坐等不及物動詞的后頭
后妻向床上臥地不起。——《舜子變文》
(2) 還用于狀語后或補(bǔ)語前
相看月未墜,白地斷肝腸。——唐· 杜甫《越女詞》
(3) 另見
基本詞義
◎ 地
墬
〈名〉
(1) (形聲。從土,也聲。本義:大地)
(2) 同本義,與“天”相對 [the earth]
立字士力于一者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為地。——《爾雅·釋地》
地生養(yǎng)萬物。——《管子·形勢解》
(3)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極僻遠(yuǎn)的地方);地宮(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筑);地府(陰間);地脈(風(fēng)水);地遁(隱入地下;入土而逃)
(4) 地面;陸地 [ground;land]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樂府詩集·木蘭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靜夜思》
(5) 又如:地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處);地市(地下的市鎮(zhèn));地平(地面平坦)
(6) 土地;田地 [land;fields]
殫其地之出。——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7) 又如:濕地;好地;下地干活兒;地頭(地上,與天上相對;方面);地靈(土地山川的靈秀之氣)
(8) 領(lǐng)土,屬地;地區(qū) [territory]。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戰(zhàn)國策·魏策》
(9) 又如:各地;內(nèi)地;本地;割地(割讓領(lǐng)土);
(10) 地方;場所 [place;locality]
此地空余黃鶴樓。——唐· 崔顥《黃鶴樓》
英雄無用武之地。——《資治通鑒》
(11) 又如:各地文化站;產(chǎn)地(物品出產(chǎn)的地方);墳地;原地;地著(久居其地不遷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無賴)
(12) 地位 [position]。如:地業(yè)(地位與事業(yè));地望(地位和聲望);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賤,地位低下)
(13) 心意活動的領(lǐng)域 [a person's mind]。如:心地;見地;識地
(14) 路程;面積 [distance;area]
那轎夫抬進(jìn)去,走了一射之地。——《紅樓夢》
(15) 又如:十里地
(16) 居住地 [dwelling place]。如:地址;地鄰(鄰居;鄰里)
(17) 花紋圖案或文字的襯托面;底子 [background]。如:地子(襯底;花紋的襯托面)
(18) 地區(qū),中國省、自治區(qū)以下,縣以上設(shè)置的行政區(qū)域 [district]。如:省地縣三級
(19) 地主的簡稱 [landlord]。如:地富(地主與富農(nóng))
(20) 言語和行動可以回旋的地方 [roon for action]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yǎng)生主》
(21) 另見
康熙字典
地【丑集中】【土部】 康熙筆畫:6畫,部外筆畫:3畫
〔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音弟。《說文》元?dú)獬醴郑貪彡洜?wèi)地,萬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yǎng)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wèi)地。《內(nèi)經(jīng)》岐伯曰:地爲(wèi)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xùn)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wèi)輔佐,石爲(wèi)之骨,川爲(wèi)之脈,艸木爲(wèi)之毛,土爲(wèi)之肉。
又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
又葉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閉目自愼,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揚(yáng)雄·羽獵賦》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埽地。○按吳棫收地入箇韻,音隋,則過可如字讀,沱隋亦平去閒耳。本作坔。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地【卷十三】【土部】
元?dú)獬醴郑p清陽爲(wèi)天,重濁陰爲(wèi)地。萬物所陳也。從土也聲。墬,籒文地從?。徒內(nèi)切〖注〗埊、、嶳、埅,亦古文地。
說文解字注
(地)元?dú)獬醴帧]p淸昜爲(wèi)天。重濁侌爲(wèi)地。元者、始也。陰陽大論曰。黃帝問於岐伯曰。地之爲(wèi)下否乎。岐伯曰。地爲(wèi)人之下。大虛之中者也。黃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按地之重濁而包舉乎輕淸之氣中。是以不墜。萬物所敶列也。敶各本作陳。今正。攴部曰。敶者、列也。凡本無其字、依聲託事者。如萬蟲、終古叚借爲(wèi)千萬。雖唐人必用萬字。不可從也。若本有其字。如叚陳國爲(wèi)敶列。在他書可。而許書不可。地與敶以雙聲爲(wèi)訓(xùn)。從土。地以土生物。故從土。也聲。坤道成女。玄牝之門。爲(wèi)天地根。故其字從也。或云從土乙力。其可笑有如此者。徒四切。古音在十七部。漢書或叚爲(wèi)第但也之第。
(墬)籒文地。從土。彖聲。從小徐本。惟彖字小徐作彖。非其聲也。今正、作彖。從、言其高者也。從土、言其平者也。彖見?部。蠡?墬皆以爲(wèi)聲。在古音十六部。地字古音本閒於十六十七?部也。若大徐作從?。部?音徒玩切。其繆愈難糾矣。漢人多用墬字者。傳寫皆誤少一畫。
- 地的詞語 組詞
- 地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