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澹
〈形〉
(1) (形聲。從水,詹聲。本義:水波搖動的樣子)
(2) 同本義 [undulating]
澹,水搖也。——《說文》
徒靡澹淡。——宋玉《高唐賦》。注:“水波文也。”
澹淡浮。——班固《西都賦》。注:“隨風之貌也。”
澹兮其若海。——《老子》
煙波澹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白居易《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3) 又如:澹澹(水波搖動的樣子);澹蕩(搖動的樣子)
(4) 淡薄,淺淡。通“淡” [thin;light]
清澹退靜。——《晉書·華表傳》
塞城朝煙澹。——唐· 杜甫《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
(5) 又如;澹月(淡薄的月色);澹云(淡云)
(6) 恬淡 [indifferent]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7) 又如:澹慮(恬淡的心情);澹寧(澹薄。恬淡寡欲);澹默(恬淡靜默)
(8) 恬靜;安定 [quiet;stable]
澹乎若深淵之靜。——漢· 賈誼《鵬烏賦》
(9) 味道不濃 [flat;tasteless;delicate]。如:澹味(淡味)
詞性變化
◎ 澹
〈動〉
(1) 消除 [remove]。如:澹災(消除災害)
(2) 另見
基本詞義
◎ 澹
〈名〉
(1) 姓。又“澹臺”(
)(復姓)(2) 另見
康熙字典
澹【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17畫,部外筆畫:13畫
《廣韻》《正韻》徒覽切《集韻》《韻會》杜覽切,談上聲。澹淡,水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隨風澹淡。《註》淡,音琰。
又水名。《水經注》澹水承澧水于作唐縣。
又恬靜也。《老子·道德經》澹兮其若海。
又平澹也。《韓愈詩》姦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澹。
又動也。《前漢·郊祀歌》相放,震澹心。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濫切,音啖。水搖動貌。《宋玉·高唐賦》水澹澹而盤紆。
又安也。《前漢·郊祀歌》澹容與,獻壽觴。
又《廣韻》《集韻》《韻會》徒甘切《正韻》徒監切,音談。澹臺,複姓。一曰水貌。
又《集韻》都甘切,音儋。《史記·馮唐傳》破東胡,滅澹林。《註》澹林,一作襜襤。
又《集韻》時豔切。與贍同。《前漢·食貨志》竭天下資財,以奉其政,猶不足以澹其欲。《註》古與贍通。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澹【卷十一】【水部】
水搖也。從水詹聲。徒濫切
說文解字注
(澹)澹澹水繇皃也。東京賦注、高唐賦注引皆有澹澹字。皃字亦依東京賦注補。高唐賦曰。水澹澹而盤紆。東京賦曰。淥水澹澹。俗借爲淡泊字。繇當作搖。從水。詹聲。徒敢切。八部。
- 澹的詞語 組詞
- 澹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