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xì)解釋
基本詞義
◎ 聃
耼
〈形〉
(1) 耳長(zhǎng)大 [big ear]
聃耳屬肩,綺眉覆顴。——宋· 蘇軾《補(bǔ)禪月羅漢贊》
(2) 吐舌的,伸出舌頭狀 [tongued]
老子驚怪,故吐舌聃然,遂有 老聃之號(hào)。——《太平廣記》引 葛洪《神仙傳》
詞性變化
◎ 聃
〈名〉
(1) 古國(guó)名 [Dan State]
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管、 蔡… 聃… 文之昭也。——《左傳》
(2) 人名用字。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
康熙字典
聃【未集中】【耳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5畫
《正字通》俗耼字。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耽【卷十二】【耳部】
耳大垂也。從耳冘聲。《詩》曰:“士之耽兮。”丁含切
說文解字注
(耽)耳大也。淮南墜形訓(xùn)。夸父耽耳在其北。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耽讀衣褶之褶。或作攝。以兩手?jǐn)z其肩之耳也。按許書本無聸字。耽卽聸也。今本於耽篆之外沾一聸篆。誤矣。從耳。冘聲。丁含切。八部。詩曰。士之耽兮。衞風(fēng)氓文。此引詩說叚借也。毛傳曰。耽、樂也。耽本不訓(xùn)樂、而可叚爲(wèi)媅字。女部曰。媅者、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