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餼
餼
〈名〉
(1) (形聲。從食,氣聲。字本作“氣”。本義:贈送人的谷物)
(2) 同本義 [donative grains]
常從容上席,資餼甚厚。——《北史》
(3) 又如:餼食(米糧等食物)
(4) 活的牲口 [live sacrifice stock]
脯資餼牽。——《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餼羊(用為祭品的羊);餼牽(活牲口)
(6) 生肉 [red meat]
出牲餼以勞師。——《舊五代史》
(7) 又如:餼牢(屠宰過的牲口);餼饋(生肉與糧食)
(8) 給養;俸祿 [grain for rations]
生二人,公與之餼。——《國語》
(9) 又如:餼廩(糧食之類的生活物資);餼稍(每月領的俸糧)
康熙字典
餼【戌集下】【食部】 康熙筆畫:19畫,部外筆畫:10畫
《廣韻》《集韻》許旣切《韻會》於旣切,音欷。《玉篇》饋餉也。《周禮·秋官·司儀》致饔餼。《註》小禮曰飧,大禮曰饔餼。
又《周語》廩人獻餼。《註》禾米也。
又牲生也。《儀禮·聘禮》餼之以其禮,上賔大牢,積惟芻禾,介皆有餼。《註》凡賜人以牲生曰餼。餼猶稟也,結也。《疏》按經云:主國使卿歸饔餼。五牢云:飪一牢,腥二牢,餼二牢,于門西。鄭註云:餼,生也。牛羊右手牽之,豕東之,是牲生曰餼。論語,告朔之餼羊,鄭註亦云:牲生曰餼。春秋傳,餼臧石牛,服氏亦云:牲生。是凡牲生曰餼。春秋僖三十三年:鄭皇武子云:餼牽竭矣。服氏以爲腥曰餼,以其對牽,故以餼爲腥。詩序云:雖有牲牢饔餼。鄭云:腥曰餼,以其對生是活,故以餼爲腥。
又《魯語》馬餼不過稂莠。《註》秣也。◎按說文本作氣。餼,饋客芻米也。齊人來氣諸侯,見春秋桓十年。或從食作餼,或從旣作?,亦借旣,義同。今通作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