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窗戶說亮話
![打開窗戶說亮話](/d/file/titlepic/chengyu21901.png)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指直率而明白地講出來。
出處朱自清《哀互生》:“人是可以互相愛著的,除了一些成見已深,不愿打開窗戶說亮話的。”
例子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7章:“咱們打開窗戶說亮話,只要他是個人才,咱們決不會虧待他。”
基礎信息
拼音dǎ kāi chuāng hù shuō liàng huà
注音ㄉㄚˇ ㄎㄞ ㄔㄨㄤ ㄏㄨˋ ㄕㄨㄛ ㄌ一ㄤˋ ㄏㄨㄚˋ
繁體打開窓戶説亮話
感情打開窗戶說亮話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指實話實說不避諱。
近義詞打開天窗說亮話
英語lay one's cards on the table(talk turkey)
俄語говорить откровéнно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亭亭玉立(意思解釋)
- 轍鮒之急(意思解釋)
- 僧多粥少(意思解釋)
- 物腐蟲生(意思解釋)
- 如臂使指(意思解釋)
- 暮史朝經(意思解釋)
- 不三不四(意思解釋)
- 大樹將軍(意思解釋)
- 大失所望(意思解釋)
- 自食其果(意思解釋)
- 囊螢照雪(意思解釋)
- 棋逢敵手,將遇良才(意思解釋)
- 休戚是同(意思解釋)
- 比眾不同(意思解釋)
- 交臂歷指(意思解釋)
- 滿園春色(意思解釋)
- 叫苦連天(意思解釋)
- 牛驥同槽(意思解釋)
- 南征北戰,東蕩西 (意思解釋)
- 膽大心小(意思解釋)
- 屢試不爽(意思解釋)
- 會少離多(意思解釋)
- 苦口婆心(意思解釋)
- 斷章截句(意思解釋)
- 惴惴不安(意思解釋)
- 豐功偉績(意思解釋)
- 出師不利(意思解釋)
- 叫苦不迭(意思解釋)
※ 打開窗戶說亮話的意思解釋、打開窗戶說亮話是什么意思由新字典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冠履倒置 | 比喻上下位置顛倒,尊卑不分。 |
亭亭玉立 | 形容身材碩長秀美的女子或挺拔奇麗的花木。亭亭:高聳直立的樣子;玉立:比喻身材高而美麗。 |
橫眉冷對千夫指 | 比喻以憤恨和輕蔑的態度對待敵人的攻擊。 |
力所能及 | 及:達到。自己的力量能達到。 |
林下風致 | 同“林下風氣”。 |
一視同仁 | 視:看待;仁:仁愛。用博大的仁愛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獸。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親疏。 |
嚴陣以待 | 嚴:嚴肅整齊;嚴陣:整齊嚴正的陣勢。擺好陣勢等待著。指做好充分戰斗準備;等著敵人。 |
起兵動眾 | 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暴發戶 | 指突然發了財得了勢的人。 |
篤近舉遠 | 篤:忠實,厚道;舉:舉薦,選拔。對關系近的厚道,對關系遠的舉薦,指同等待人。 |
安安靜靜 | 指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嘩。 |
仁義道德 |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
危急關頭 | 不可預見的緊急關頭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動以避免造成災難。 |
有權有勢 | 勢:地位和權力。既有權力,又有地位。 |
巧上加巧 | 指一時湊巧或指人更加靈巧。 |
分路揚鑣 | 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三三兩兩 | 三個兩個地在一起。形容人數不多。 |
螓首蛾眉 | 螓:蟬的一種。螓首:額廣而方;蛾眉:眉細而長。寬寬的額頭,彎彎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
陽春白雪 | 陽春;白雪: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藝術性較高難度較大的歌曲;后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
惡醉強酒 | 強:硬要。怕醉卻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
風情月意 | 指男女相互愛戀的情思。同“風情月思”。 |
東施效顰 | 美女西施因病皺眉;顯得更美。鄰里丑女(后稱東施);機械地模仿;也皺起眉頭;結果這副苦相使她顯得更丑(效:模仿;顰:皺眉頭)。比喻不顧具體條件;不加分析地胡亂摹仿別人;結果適得其反;顯得可笑。 |
各行其是 | 行:做;是:對的;其是:他自己認為是對的。各人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動不一致。 |
唇槍舌劍 | 嘴唇像槍;舌頭像劍。形容能言善辯;言詞犀利;針鋒相對。也作“舌劍唇槍。” |
粉墨登場 | 粉墨:搽臉和畫眉的化妝品。指化裝后登臺演戲。比喻喬裝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臺。也比喻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戲一樣活動。 |
人面狗心 | ①《晉書·苻朗載記》:“朗曰:‘吏部為誰,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國寶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學低下的人。②猶言人面獸心。 |
了如指掌 | 了:了解;清楚。指掌:指手掌里的東西。形容對情況清楚得就像指點掌上的東西;給人看一樣。比喻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鑠金:熔化金屬;積毀:積累的毀謗;銷骨:熔化骨頭。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紛紛而來的毀謗足以致人于 地。比喻輿論力量的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