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日的成語
有關日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日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度日如歲 | 同“度日如年”。 | 宋·周邦彥《霜葉飛》詞:“迢遞望極關山,波穿千里,度日如歲難到。” |
日理萬機 | 理:處理;萬機:紛繁的政務。指帝王宰相每天要處理許許多多的事務。現指國家領導人為國事日夜操勞。 | 明 余繼登《典故紀聞》第二卷:“朕日理萬機,不敢斯須自逸,誠思天下大業以艱難得之,必當以艱難守之。” |
日月合壁 | 日月同時上升,出現于陰歷的朔日。古人以為是國家的瑞兆。 | 《漢書·律歷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 |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 指別人已有進步,當另眼相看。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呂蒙傳》:“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日甚一日 | 一天比一天厲害。 | 《新唐書 獨孤及傳》:“陛下豈遲疑于改作,逡巡于舊貫,使大議有所壅,而率土之患日甚一日?” |
撥云見日 | 撥開烏云見到太陽。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我投至的見了爺爺,就是撥云見日,昏鏡重磨。” |
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飽:吃足;終日:整天。整天吃得飽飽的,什么事也不干。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卻是最惡劣的。”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日日夜夜 | 每天每夜。形容延續的時間長。 | 洪深《青龍潭》第二幕:“這里,劉秀三日日夜夜的車水,車的暈倒在水車上。” |
白日見鬼 | 大白天見到鬼。原比喻官府里清閑、冷落。現多比喻不可能出現的事。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六卷:“在京師時有語曰:‘吏、勛、封、考,筆頭不倒……工、屯、虞、水,白日見鬼。’” |
指天誓日 | 指著蒼天;對著太陽發誓。表示態度堅定或忠誠。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 不相背負,其若可信。” |
風和日麗 | 和:柔合;溫和。輕風柔和;陽光燦爛。形容天氣晴和。 | 清 吳趼人《痛史》:“是日風和日麗,眾多官員,都來祭奠。” |
國無寧日 | 寧:安寧。國家沒有太平的時候。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宋大國也,起傾國兵,盛氣而來……吾國無寧日矣。” |
移日卜夜 | 指晝夜相繼。 | 清 錢謙益《黃埔及六十壽序》:“清歌妙舞,移日卜夜。” |
揮戈反日 | 揮舞兵器,趕回太陽。比喻排除困難,扭轉危局。 | 《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偽(揮)之,日為之反三舍。” |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 移:遷移。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滿圓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盛極必衰,或發展到一定限度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 |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十日并出 | ①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個同時出現的太陽。②比喻暴亂并起。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昔者十日并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
明日黃花 | 黃花: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后逐漸萎謝的菊花。后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 宋 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
有朝一日 | 朝:日;天。指將來有一天。 | 元 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我也勸你不得;有朝一日準備著搭救你塊望夫石。” |
白日做夢 | 大白天做起夢來。比喻脫離實際的幻想;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 明 豫章醉月子《精選雅笑 送匾》:“以為必中而遍問星相者,亦是白日做夢。” |
人無有千日好,花無有百日紅 | 指人的青春短暫。比喻好景不長或友情難以持久。 | 元·史九敬先《莊周夢》第一折:“想人生百歲翁,似花飛一陣風,人無有千日好,花無有百日紅。”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日積月累 | 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不斷積累。指長時間不斷地積累。 | 《宋史 喬行簡傳》:“借納忠效勤之意,而售其陰險巧佞之奸,日積月累,氣勢蓋張;人主之威權,將為所竊弄而不自知矣。” |
西山日薄 | 薄:逼近。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 宋·洪咨夔《風流子》詞:“世事幾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況轉首,西山日薄。” |
如日中天 | 如同太陽運行到太空正當中。 | 清 丘逢甲《為潮人衍說孔孝于鮀浦,伯瑤見訪有詩,次韻答之》:“重提孔子尊王義,如日中天萬象看。” |
日薄西山 | 薄:迫近;西山:泛指西邊的高山。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 亡。 | 東漢 班固《漢書 揚雄傳》:“臨汨羅而自損兮,恐日薄于西山。” |
不可同日而語 | 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并論,不能相比。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
日慎一日 | 一天比一天謹慎。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 《韓非子·初見秦》:“戰戰栗栗,日慎一日。” |
長天老日 | 指夏季晝長的日子。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賈母因向寶釵道:‘你也去,連你母親也去;長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覺。’” |
日復一日 | 復:再,又。過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時間長。也形容光陰白白地過去。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光武帝紀下》:“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復一日,安敢遠期十歲乎?” |
終日終夜 | 終:竟,盡。整天整夜。 |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光天化日 | 充滿陽光的天空;化生萬物的太陽。舊時比喻太平盛世;現在形容是非、好壞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場合。 | 《尚書 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 |
云開見日 | 指撥開云霧;現出太陽。比喻送走黑暗重見光明。又比喻疑團解開;心情舒暢。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文益禪師》:“云開見日時如何?” |
竿頭日進 | 佛家語,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 清 無名氏《后會仙記》:“(青青柳)復吟云:‘學問無窮水接天,竿頭日進古人言。’” |
途窮日暮 | 猶日暮途窮。 | 清黃遵憲《群公》詩:“途窮日暮更何求,白首同拼一 休。” |
指日可下 | 指明日可以攻下。 | 宋 辛棄疾《美芹十論》:“故臣以為兵出沐陽,則山東指日可下。” |
白日夢 | 白日做夢。比喻不切實際的、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 朱自清《論百讀不厭》:“他們沒有多少自由,卻有做白日夢的自由。” |
惶惶不可終日 | 惶惶:恐懼不安的樣子;終:完。驚慌恐懼得一天都過不下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 郭沫若《我怎樣寫<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敵人還有西進的模樣,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終日的情形。” |
寧當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 寧:寧愿;籌:計劃。當有錢時要考慮貧窮時,不能到了沒錢時還在回想有錢時候。指應厲行節約,注意儲備,不能浪費。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85回:“‘寧當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人肚內有了這兩句話,便不怕了。” |
黃道吉日 | 迷信認為宜于辦事的好日子。 | 元 無名氏《連環計》第四折:“今日是黃道吉日,滿朝眾公卿都在銀臺門,敦請太師入朝授禪。” |
終日不倦 | 整天不知厭倦。指埋頭學習。 | 《孔子家語·致思》:“吾聞可以為人終日不倦者,其惟學焉。” |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滿就要虧缺。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 《易 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
暗無天日 | 暗:黑暗;天日:天和太陽;比喻光明。黑暗得看不到一點光明。形容社會極端黑暗;無理可言;無法可依。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老龍舡戶》:“剖腹沉石,慘冤已甚,而木雕之有司,絕不少關痛癢,豈特粵東之暗無天日哉!” |
曠日持久 | 曠:荒廢;耽擱;持:持續;拖延。耽擱時日;長期拖延。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余子之力,盡于溝壘。” |
夜以繼日 | 以:用;拿;繼:繼續連接。用晚上的時間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地工作。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 | 俗語。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 | |
日新月異 | 新:更新;異:不同。指發展或進步迅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新氣象。 | 宋 林景熙《霽山集》:“金碧嵯峨,日新月異,則亦不獨師能之也。” |
一日三秋 | 一天不見面;就像過了三年。比喻分別時間雖短;卻覺得很長。形容思念殷切。 | 南朝 梁 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路邇人遐,音塵寂絕,一日三秋,不足為喻。” |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 余音:音樂的余味;絕:斷。形容歌聲高亢、優美悅耳,余味無窮。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 指人的青春短暫。比喻好景不長或友情難以持久。 |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楔子:“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早時不計算,過后一場空。” |
云開日出 | 拔開云霧,見到太陽。比喻黑暗已經過去,光明已經到來。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文準禪師》:“云開日出,水綠山青。” |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 思:考慮。在物資豐富時要考慮到缺乏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時才后悔。指應注意節約,不要浪費。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2回:“‘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如此剴切勸諭,奢侈之風,自可漸息。” |
與日俱增 | 與:跟著;日:時間;俱:一起。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增長。 | 《清史稿 圣祖紀三》:“萬國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廷者當以慈為先。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
日昃忘食 | 太陽已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 《晉書·張軌傳》:“未能雪天人之大恥,解眾庶之倒懸,日昃忘食,枕戈待旦。” |
指日可待 | 形容不要多久就可達到目的(指日:可以指出日期)。 | 三國 蜀 諸葛亮《出師表》:“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可待也。” |
蒸蒸日上 | 蒸蒸:一天天地向上發展。形容發展速度快。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你世兄又是槃槃大才,調度有方,還怕不蒸蒸日上嗎?” |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非:不是;寒:冷。冰凍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醞釀、積累的結果。 | 東漢·王充《論衡·壯留》:“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
日就月將 | 就:成就;將:進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進步。形容精進不止。也日積月累。 | 《詩經 周頌 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 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地混日子。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6回:“行者方丟了鐘杵,笑道:‘你那里曉得!我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