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揮而就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huī ér jiù
基本解釋就:成。筆一揮就寫(畫)成了。
出處宋 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一揮而就的典故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薦舉不捷》:“捍王璘呴復為鳥散馀花 落詩二十首,援毫而就。時忽風雨暴至,數幅為回飚所卷,泥滓沾漬,不勝舒卷。璘曰:‘勿取,但將紙來!’復縱筆一揮,斯須復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2、《三字經》是兒童的啟蒙讀物,內容非常豐富。自南宋到民國,經元、明、清三朝的七百余年之中,這部書一直是兒童上學的啟蒙書之一,幾乎家喻戶曉。但對于作者,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這部書的作者是南宋學者正應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應麟任會試主考官時發現的人才。正應麟向當時的皇帝宋理宗推薦文天祥的文章時說:“此人肝膽如鐵石,文章如龜鑒。”意思是意志堅強如鋼鐵和石頭,文章簡直如同經典著作。文天祥這份殿試考卷一萬多字,是不加思索一揮而就的。文章針對時弊作了全面中肯的針砭,令人讀后耳目一新,有撥云見日的感受。
文天祥的文章寫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讀書之外,留心天下大事,關注民間疾苦。
文天祥中狀元以后,被派到江西當地方官。后來元軍逼近首都臨安,文天祥把家產全部賣掉,充作軍晌,并親自率領部隊趕到臨安,準備與元軍作戰。文天祥到了臨安,立即被任命為右丞相,并作為南宋使臣赴元營談判。
文天祥到了元營,怒斥元軍首領背信棄義。元軍首領理屈辭窮,惱羞成怒,強行將文天祥扣押。
文天祥千方百計從元營脫身,一路飽經艱險,到達江西,集合南宋官軍,奮起抵抗元兵。他轉戰廣東、福建,幾次給敵軍以沉重打擊,最終因敵眾我寡,不幸兵敗被俘。
元軍將領張弘范原是宋軍將領,他投降了元兵,又勸文天祥歸順。文天祥把過零丁洋時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抄給他,表明心跡。全詩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范看了詩,知道文天祥絕不會屈服,便將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幾次自 不成,絕食七天七夜沒有餓 。在獄中還寫下《正氣歌》,這首詩現在讀起來還令人肅然起敬。
文天祥終因寧 不降被元兵 害,以他自身的壯舉譜寫了又一首“正氣歌”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揮而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物阜民安 | 《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 |
挺身而出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 |
枝對葉比 | 唐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壞也,儷偶章句,使枝對葉比,以八病四聲為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志滿意得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堂堂一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爹娘生下灑家,堂堂一表,凜凜一軀,自小學成十八般武藝在身,終不成只這般休了!”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膽寒發豎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聞者靡不膽寒發豎,永為子孫之戒。”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不三不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的,不一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