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不兩立的成語故事
![勢不兩立](/d/file/titlepic/chengyu13894.png)
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基本解釋兩立:并存。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勢不兩立的典故
東漢末年,曹操率數十萬大軍進攻孫權和劉備。孫權召集大臣商討對策,張昭等主張投降,而周瑜認為要聯合劉備,利用曹軍不能打持久戰的特點抗擊曹軍。孫權采納了周瑜的建議,揮劍砍斷案桌并發誓說要與曹操勢不兩立。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勢不兩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大有可為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地方雖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為?!?/td> |
師心自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
慘不忍睹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從俗浮沉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感。 |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 《宋史·鄧綰傳》:“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td> |
超俗絕世 | 漢·趙壹《非草書》:“夫杜崔張之,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td> |
以權謀私 | 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以權謀私,化公為私?!?/td> |
曉以大義 |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td> |
明知故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
處實效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