戮力同心的成語故事
![戮力同心](/d/file/titlepic/chengyu24714.png)
拼音lù lì tóng xīn
基本解釋戮力:合力;同心:齊心。齊心合力。形容團結一致。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戮力同心的典故
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是一位暴君。他荒淫無道,兇狠殘暴,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商是一個諸侯小國,位于夏朝的東面。商的國君湯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聯絡各地諸侯,積極積蓄力量,并遍訪賢士準備推翻夏桀的統治。
一天,有人報告商湯說,賢士伊尹正在莘國的郊外隱居。商湯聽了立刻派使者帶上重金厚禮去請伊尹前來。商湯派使臣去了兩次,但伊尹都沒有答應,于是商湯便親自去請。他的一片誠意感動了伊尹,伊尹最終決定輔佐商湯推翻夏朝統治。在伊尹的輔佐下,商的國力日益強盛,于是商湯決定興師伐夏。在大軍出發之前,商湯在軍中發布的誓師文告寫道:“夏朝君主桀罪惡滔天,老天也決意要消滅他。上天讓賢士伊尹來輔佐我,要我同他齊心合力(這里的齊心合力就是翻譯的戮力同心的意思,原文就是該成語),治理天下。你們要奮勇戰斗,幫我完成上天交予的任務。”兩軍交戰后,商軍英勇善戰,而夏軍卻士氣全無,終于被打得潰不成軍,四下逃散。由于商湯和伊尹君臣同心合力,終于推翻了夏桀的殘暴統治。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戮力同心)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旁若無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筑,荊柯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
五花大綁 |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二部二:“順著捆來橫著綁,五花大綁吊在二梁上。” |
戒驕戒躁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戒驕戒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尾生之信 |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 。”《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 。” |
二八佳人 | 宋·蘇軾《李鈴轄座上分題戴花》詩:“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
牛口之下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歸十歸一 | 白誠仁、何紀光《小紅軍》:“你看他,又背紅纓槍又拿手榴彈,收拾得歸十歸一,真像個久經鍛煉的紅軍戰士了。” |
心急如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7回:“我越發覺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沒法的事,成日猶如坐在針氈上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