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禮的成語故事
![分庭抗禮](/d/file/titlepic/chengyu24876.png)
拼音fēn tíng kàng lǐ
基本解釋庭:庭院;抗:對等;相當;抗禮:行平等的禮。古時賓客和主人相見;分別站在庭院兩邊相對行禮;以平等地位相待。后比喻對方以平等或對等的關系相處;不分上下。有時比喻互相對立或搞分裂、鬧獨立。
出處莊周《莊子 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分庭抗禮的典故
一天,孔子和弟子們在樹林里休息。弟子們讀書,孔子獨自彈琴。一曲未了,一條船停在附近的河岸邊,一位須眉全白的老漁夫走上河岸,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恭聽孔子的彈奏。孔子彈完了一支曲子后,漁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路到他跟前,并且問道:“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
子路高聲說道:“他就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
子貢補充說:“他,就是以忠信、仁義聞名于各國的孔圣人。”
漁夫微微一笑,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呀。”
漁夫說完,轉身朝河岸走去。子貢急忙把漁夫說的話報告孔子。孔子聽后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驚喜地說:“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趕到河邊,漁夫正要劃船離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兩拜,說:“我從小讀書求學,到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到過高深的教導,怎么敢不虛心地請求您幫助呢?”
漁夫也不客氣,走下船對孔子說:“所謂真,就是精誠所至,不精不誠,就不能動人。所以,強哭者雖悲而不哀,強怒者雖嚴而不威,強親者雖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沒有聲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沒有發出來而顯得威,真正的親不笑而感到和藹。真在內者,神動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貴的。從此用于人間的情理,事奉親人則慈孝,事奉君主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
孔子聽得很有啟發,不住地點頭。最后,孔子卑謙地對漁夫說:“遇見先生真是幸運。我愿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授。請告訴我您住在哪里好嗎?”
漁夫沒有告訴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獨自劃船走了。這時,顏淵已把車子拉過來,子路把上車拉的帶子遞給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兩眼直勾勾地望著漁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見船的影兒,聽不見劃水的聲音,才惆倀地上車。
子路對孔子出乎尋常的表現不理解,在車旁問道:“我為您駕車已經很久了,還沒見過像漁夫這樣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諸侯見到您,也是相對得禮,平等相待,您還帶有點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個漁夫撐著船篙漫不經心地站著,而您卻彎腰弓背,先拜后說話,是不是太過分了呢?我們幾個弟子都對您這舉動覺得奇怪:對漁夫怎么可以這樣恭敬呢?”
孔子聽了子路的話很不高興,伏著車木嘆口氣說:“唉,子路,你真是難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點,我告訴你聽:遇到年長的不敬是失禮,遇到賢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愛是造禍的根本。今天這位漁夫是懂得道理的賢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分庭抗禮)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屑一顧 |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龔彥佐序》:“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顧視焉。” |
體恤入微 | 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
以小見大 | 老舍《趙子曰》:“這樣的事實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設,可是以小見大,這幾件小事不是沒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義的人們所能辦到的。” |
論黃數白 | 明·丘濬《投筆記·投筆空回》:“笑弩駘言不遜,論黃數白不堪聽。” |
眾喣山動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
一擁而上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
樂道好古 | 《孔叢子·公儀》:“魯人有公儀體者,砥節厲行,樂道好古,恬于榮利,不事諸侯。” |
正身明法 | 《晉書 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 |
牛口之下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
功成名就 |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