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的成語故事
![曠日持久](/d/file/titlepic/chengyu4780.png)
拼音kuàng rì chí jiǔ
基本解釋曠:荒廢;耽擱;持:持續;拖延。耽擱時日;長期拖延。
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余子之力,盡于溝壘。”
曠日持久的典故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榮口(口為上分下蟲,音fen)的人,被燕國封為高陽君,并派他為統帥,帶領軍隊攻打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帶)。榮fen很會打仗,趙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勇多謀。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作條件,請田單來幫助我們帶領趙軍作戰,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么做,他說:“難道我們趙國就沒有大將領兵了嗎?仗還沒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給齊國,那怎么行啊!我對燕軍的情況很熟悉,為什么不派我領兵抵抗呢?”
趙奢還進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可能一定取勝,也可能敵不過榮fen,那就是白請他來了;第二,如果田單確實有本領,但他未必肯為我國出力,因為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會為我國的利益而認真地對付燕軍。”
接著,趙奢又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場上,‘曠日持久’,荒廢時間。這樣長久地拖下去,幾年之后,會把我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設想!”但是,趙孝成王和國相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然割讓三城,聘請齊國的田單來當趙軍的統帥。結果,不出所料,趙國投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只奪取了燕國一個小城,卻沒有獲得理想的勝利。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曠日持久)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鬼怕惡人 | 舊題宋·蘇軾《艾子雜說》:“王曰‘前人已不住矣,又安敢禍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惡人也。’” |
敬業樂群 | 西漢 戴圣《禮記 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 |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3回:“這是送上門的。你老人家休錯這主意,過這村,就沒這店了。” |
手锏 | 艾煊《大江風雷》第四部:“他認為這是最后最厲害的 手锏,這兩句話拋出去,可以使楊大新理屈詞窮,啞口無言。” |
浪費筆墨 | 老舍《多鼠齋雜談》:“他便也只會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費筆墨,攻擊別人,且自鳴得意。” |
刻骨銘心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骨肉離散 | 《詩經 唐風 杕杜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
大惑不解 | 莊周《莊子 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
損人不利己 | 魯迅《書信 致曹聚仁》:“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 |
安安靜靜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45回:“只見匡胤睡在床上,安安靜靜,那頂門內透出一條赤色真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