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的成語故事
![眾志成城](/d/file/titlepic/chengyu5743.png)
拼音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基本解釋眾人統(tǒng)一的意志;形成堅固的城墻。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 大。城;城墻。
出處《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眾志成城的典故
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鐘。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鐘即編鐘。景王準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鐘,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鐘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
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于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鐘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鐘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去。
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鐘的聲律強調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鐘。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 于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fā)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眾志成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女媧補天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覽冥訓》:“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td> |
綠林大盜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1回:“既作綠林大盜,便與那偷貓盜狗的不同?!?/td>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td> |
杯蛇幻影 | 《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M愁緒以回腸,蔓牽瓜落;拭淚珠而洗面,藕斷絲長。” |
上下其手 |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微諷動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發(fā)綜指示 | 《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 獸兔者狗也,而發(fā)蹤指示獸處者人也?!?/td> |
草菅人命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草菅人命,視同兒戲!” |
奇才異能 | 唐 吳兢《貞觀政要 擇宮》:“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td> |
視微知著 | |
極重不反 |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今《大學》之為圣經,已成極重不反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