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成語故事
拼音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基本解釋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過猶不及”宋 朱熹集注:“夫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典故
西漢時期,趙充國奉漢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區叛亂,見叛軍軍心不齊,就采取招撫的辦法,使得大部分叛軍投誠。可漢宣帝命他出兵,結果出師不利。后來他按皇命收集軍糧,造成叛亂,他感慨地說:“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春風化雨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有如時雨化之者。” |
目光短淺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一章:“這位精明的莊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個目光短淺的結論。” |
清清楚楚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又見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勝衣,故憨憨的只管貪看。” |
富貴驕人 | 《陳書 魯悉達傳》:“悉達雖仗義任俠,不以富貴驕人。” |
誅求無度 | 《舊唐書·于頔傳》:“擅興全師,僭為正樂,侵辱中使,擅止制囚, 戮不辜,誅求無度,臣故定謚為厲。” |
曉以大義 |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
陳言務去 | 唐 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
風流才子 | 唐 元稹《鶯鶯傳》:“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
視微知著 | |
壽元無量 |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爇龍涎一炷透蒼穹,祝吾生壽元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