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畏的成語
有關畏的成語
有關畏的成語共收錄37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畏首畏尾 | 比喻作事膽子小;顧慮多。畏:畏懼;害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幾?’” |
初生之犢不畏虎 |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無所畏懼。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 。” |
畏縮不前 | 畏懼退縮,不敢前進。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吳奎畏縮不前,當時謂拽動陣腳。” |
望而生畏 | 看著就害怕。生畏:害怕。 | 先秦 孔子《論語 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民不畏 | 畏:懼怕。人民不怕 。形容不怕 的氣慨。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 ,奈何以 懼之。” |
無所畏懼 | 畏懼:害怕。沒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 《魏書 董紹傳》:“此是紹之壯辭,云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
人言可畏 | 言:指流言蜚語。人的流言蜚語是可怕的。 | 《詩經 鄭風 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
畏威懷德 | 懷:思念。畏懼聲威,感念德惠。 | 《國語 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
無私無畏 | 因為不自私而無所畏懼。 | |
后生可畏 | 后生:青年人;后輩;畏:敬畏、佩服的意思。指青年人很容易超過他們的前輩;是可敬服的。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
畏葸不前 | 不敢向前。葸:害怕。 | 《清史稿 高宗紀二》:“丁卯,以扈從行困畏葸不前,褫豐安公爵、田國思侯爵,阿里袞罷領侍衛內大臣。” |
畏影惡跡 | 比喻為人愚蠢,不明事理。 |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
畏天憫人 | 畏:敬畏。敬畏天命,憐憫世人的困苦。 | 隋·王通《中說·周公》:“易之憂患,業業焉,孜孜焉,其畏天憫人,思及時而動乎?” |
畏口慎事 | 慎:謹慎。說話謹慎,做事小心。 | 宋·蘇軾《答吳子野書》:“近日始畏口慎事,雖已遲,猶勝不悛也。” |
夏日可畏 | 象夏天酷熱的太陽那樣使人可怕。比喻為人嚴厲,令人畏懼。 | 《左傳·文公七年》:“鄷舒問于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
畏影避跡 | 比喻庸人自擾,不明事理。 | 先秦 莊周《莊子 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
畏罪潛逃 | 潛:暗中。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 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盧生等騙了始皇幾年,畏罪潛逃。” |
畏天恤民 | 畏:敬畏;恤:周濟。敬畏上天,憐愛下民。 | 宋·朱熹《辭免進職奏狀》:“既閔然有畏天恤民之誠,而圣訓丁寧又無非惻怛焦勞之實。” |
不畏強御 | 畏:畏懼、懼怕;強御:有權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序》:“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 |
畏敵如虎 |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一般。 | 明·徐光啟《謹申一得以保萬全疏》:“自然人賈勇,何至如今畏敵如虎,視營伍如蹈阱乎?” |
畏影而走 | 比喻庸人自擾。亦作“畏影惡跡”。 | 宋·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曰中者也。” |
畏 貪生 | 畏:害怕。害怕 亡,貪戀生存。 | 明·陸采《明珠記·吐衷》:“古人然諾處,重丘山,我怎肯畏 貪生不向前。” |
無所畏憚 | 什么都不懼怕;什么都不顧忌。 |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叔列傳》:“三河太守皆內倚中貴人,與三公有親屬,無所畏憚。” |
畏刀避箭 | 畏:害怕,畏懼。比喻遇戰事退縮不前。 |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
畏之如虎 | 畏:害怕。像怕老虎那樣害怕。形容人很威嚴或兇狠。 | 宋·龔明之《中吳紀聞·朱氏盛衰》:“有在仕途者,稍拂其意,則以違上命文致其罪,漸人畏之如虎。” |
畏天知命 | 畏:敬服;天:上天;命:命運。指順從天意,按照命運的安排行事。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見廢興之事。” |
無所畏忌 | 沒有什么畏懼和顧忌。 | 漢·班固《漢書·王尊傳》:“專權擅勢,大作威福,縱姿不制,無所畏忌,為海內患害。” |
畏難茍安 | 茍:茍且。害怕困難,茍且偷安。 | 《清史稿·食貨志》:“大學士倭仁疏陳黑地升科,州縣畏難茍安,請申明賞罰。” |
嚴師畏友 | 畏友:令人敬畏的好友。嚴厲的師父,令人敬畏的好友。 | 宋·陸游《渭南文集》第27卷:“使人苦居嚴師畏友之間,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
懷德畏威 | 畏:害怕,恐懼。對君王或上司既感懷恩德又畏懼其威嚴。 | 《北齊書·文宣帝紀》:“懷德畏威,向風清順。” |
貪生畏 | 貪戀生存,害怕 亡。 | 東漢·班固《漢書·文三王傳》:“今立自知賊 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 ,即詐僵樸陽病,僥幸得逾于須臾。” |
諱兵畏刑 | 謂慎于用兵和用刑。 | 宋·張耒《大禮慶成賦》:“諱兵畏刑,后貨食兮。政有損易,茲不易兮。” |
畏天愛民 | 畏:敬畏。敬畏上天,憐愛下民。 | 宋·陸游《上殿札子》:“祖宗畏天愛民,子孫皆當取法。” |
畏頭畏尾 | 畏:畏懼,害怕。比喻做事膽子小,顧慮多。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5回:“除了朝廷治罪,沒有砍頭的,你不必畏頭畏尾。” |
猙獰可畏 | 猙獰:狀貌兇惡。狀貌兇惡,讓人畏懼。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鷹虎神》:“郡城東岳廟,在南郭大門左右,神高丈余,俗名鷹虎神,猙獰可畏。” |
憂讒畏譏 | 擔憂被讒言中傷。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
視為畏途 | 畏途:危險可怕的道路。指把某種事物看得很可怕;像極難行走的路。 | 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夫畏涂者,十 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