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淺的成語
有關淺的成語
有關淺的成語共收錄55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交淺言深 | 跟交情淺的人談心里話。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
縫衣淺帶 | 寬袖大帶是古代儒者的服飾,借指儒者。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
目光短淺 | 缺乏遠見卓識的、只顧眼前利益的性質或狀態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一章:“這位精明的莊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個目光短淺的結論。” |
緣慳分淺 | 慳:欠缺。緣分欠缺。指與對方無緣相見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22回:“緣慳分淺,不獲再睹豐儀。” |
受益匪淺 | 匪:通“非”。得到的好處很多。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56回:“若能眾位豪杰常常聚首,教導小兒,卻是受益匪淺!” |
淺見薄識 | 淺見:膚淺的見解。形容見聞不廣,知識貧乏。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二回:“此詩淺見薄識,乃荒唐之說,不知此乃坐井觀天,淺見薄識之輩。” |
由淺入深 | 從淺到深。 | 清 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四:“夫詩之章法起句,必切本題,且由綱及目,由淺入深。” |
害人不淺 | 給別人的損害非常之大。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5回:“即如今人凡遇小兒驚風,害人不淺。” |
學淺才疏 | 才能不高,學識不深(多用作自謙的話)。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神思》:“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 |
才疏學淺 | 才:才能;疏:空虛;淺薄。才能不高;學問不深。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合巹》:“欲步蟾宮,奈才疏學淺,未得蜚沖。” |
淺嘗輒止 | 淺:初步;輒:就。略微嘗試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學習不深入鉆研。 |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嘗,茍文人墨客,淺嘗輒止,用以悅性陶情,有何不可?” |
淺希近求 | 希;企望。目光淺近,只求過得去。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65卷:“與安期相隨少久,其術可得而傳。如淺希近求,則房戶幽堅。” |
逢衣淺帶 | 逢衣:袖子寬大的衣服,古代讀書人的衣服;淺帶:寬博的衣帶。寬袖大帶是古代儒者的服飾,借指儒者。 | 戰國·趙·荀況《荀子·儒效》:“逢衣淺帶。” |
深入淺出 | 指講話或文章的內容深刻;語言文字卻淺顯易懂。 | 明 朱之喻《朱舜水集》:“鴻論深入顯出,切中事機,據理辯駁,雖有利口,無所復置其喙。” |
緣薄分淺 | 緣:緣分,機緣。缺少緣分。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無名氏<點絳唇·相思>》:“想的人心似刀割,肉似錘剜,也是我緣薄分淺,不能勾永久團圓。” |
淺見寡識 | 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識:見識很少。形容見聞不廣,知識貧乏。 | 宋·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今輒條數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淺見寡識。” |
頭重腳輕根底淺 | 頭比腳重沒有基礎。比喻根基不扎實。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有一副對子,是替這種人畫像的。那對子說: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
淺聞小見 | 聞:見識。學問淺薄,見解不高。 | 明·王守仁《尊經閣記》:“習訓詁,傳記誦,沒溺于淺聞小見,以涂天下之耳目。” |
淺見寡聞 | 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聞:聽到的很少。形容見聞不廣,所知不多。 | 《史記·五帝本紀贊》:“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
人命危淺 | 淺:時間短。形容壽命不長,即將 亡。 | 晉 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
深厲淺揭 | 厲:連衣涉水;揭:撩起衣服。意思是涉淺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沒有用,只得連衣服下水。比喻處理問題要因地制宜。 | 《詩經 邶風 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 |
低吟淺唱 | 低吟:低聲吟詠。淺唱小聲唱歌。形容小聲哼著抒情歌曲。也形容小蟲在夜里鳴唱。 | |
淺斟低謳 | 斟:篩酒;謳:歌唱。斟著茶酒,低聲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興消閑的樣子。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一折:“我則待休休游游,他道是御酒金甌,淺斟低謳,錦袋吳鉤,拜相封侯。” |
福淺命薄 | 福分淺薄,命運不好,無福消受。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這是妾福淺命薄,不能保養潛龍。是妾之罪,與陛下何與?” |
才薄智淺 | 薄:淺薄。形容人的才智淺薄。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某才薄智淺,不稱其職。” |
膚淺末學 | 膚淺:淺薄;末學:學無根底。指學識淺薄。 | 晉·范寧《春秋梁傳集解序》:“釋《谷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 |
鞋弓襪淺 | 指舊時婦女小腳。同“鞋弓襪小”。 | |
不知深淺 | 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抑且水蕩坡塘,不知深淺。” |
德薄望淺 | 薄:輕微;望:名望,聲望。品德低下,名望輕微。 | |
學疏才淺 | 同“學淺才疏”。 | 元·高明《琵琶記·南浦囑別》:“你讀書思量做狀元,我只怕你學疏才淺。” |
謏聞淺說 | 謏聞:小有名聲。小有名聲,學識淺陋。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70卷:“凡我同志,庶幾于此者,要在細求真訣,務以師授,不可謏聞淺說,多言或中之義所希企及矣。” |
多嘴獻淺 | 謂胡亂說些沒見識、不起好作用的話。 | 《醒世姻緣傳》第二回:“這一定有多嘴獻淺的人,對那強人說我在大門前看他起身,與街坊婦人說話。” |
鄙俚淺陋 | 鄙俚:粗俗;淺陋:見聞不多。多形容文章或言談粗俗淺薄。 | 宋 王儻《唐語林 政事上》卷一:“上詢其政事,光不知文字,對皆鄙俚。” |
鞋弓襪淺 | 見“鞋弓襪小”。 | 清·李漁《閑情偶寄·演習》附《琵琶記·尋夫》改本:“顧不的鞋弓襪淺;講不起拋頭露面。手撥琵琶,原非自遣,要訴出衷腸一片。” |
德淺行薄 | 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淺薄。 | 明·朱權《沖模子》第二折:“道窈然難言哉,恐子德淺行薄,何以克當?” |
輕慮淺謀 | 考慮不全面,計劃不周密。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趙世家》:“夫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而不顧其害,同類相推,俱入禍門。” |
偏懷淺戇 | 偏懷:胸懷狹窄;戇:愚拙。胸懷狹窄,見識淺陋愚拙。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7回:“周瑜小子偏懷淺戇,自負其能,輒欲以卵投石。” |
資淺齒少 | 資:資歷。資歷淺,年紀輕。 | 宋·張孝祥《嚴守朱新仲》:“某贛愚不學,資淺齒少,而今茲除授,乃先眾俊,朝夕揣懼。” |
沒深沒淺 | 言行沒分寸。 | 浩然《艷陽天》第109章:“瞧你這個人,辦事怎么這么沒深沒淺哪!” |
淺斟低酌 | 斟:篩酒;酌:飲酒。慢慢地飲著茶酒欣賞。形容悠然自得的樣子。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0回:“當下四人對著樓頭新月,淺斟低酌。” |
分淺緣薄 | 分:情分,緣分。指緣分淺薄。 |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四折:“身未到,心先到,分淺緣薄,有上梢沒下梢。” |
淺斟低唱 | 慢慢地喝酒,低低地歌唱。形容封建時代的士大夫消閑享樂的情狀。 | 宋 陶穀《清異錄 釋族》:“李煜乘醉,大書石壁曰:‘淺斟低唱,偎紅倚翠。’” |
分淺緣慳 | 分:情分,緣分;慳:欠缺。指緣分淺薄。 | 明·崔時佩《西廂記·回春柬藥》:“張君瑞,想是你分淺緣慳,雨打梨花深閉門。” |
才蔽識淺 | 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見識淺陋。南朝梁·江淹《蕭重讓揚州表》:“臣才蔽識淺,非集譽于鄉曲;榮降寵臻,乃假翼于皇極。” | 南朝·梁·江淹《蕭重讓揚州表》:“臣才蔽識淺,非集譽于鄉曲;榮降寵臻,乃假翼于皇極。” |
眼皮子淺 | 見識淺,眼光短。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65回:“除非是這賤人的父母兄弟,嘴兒饞,眼皮子淺,往常蟠桃大會又夠不上到席的資格,或者想趁這機會,特來偷摸幾枚嘗嘗異味。” |
低唱淺斟 | 低唱:輕柔地歌唱;斟:喝酒。聽人輕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 宋 無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學士,嘗買得黨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銷金暖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
根淺門微 | ||
興復不淺 | 興:興趣;復:雙重。興趣很濃。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公徐曰:‘諸君少住,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 |
出淺入深 | 猶言深入淺出。 | 阿英《敵后日記·摘抄停翅小擷》:“軍長報告遂臨時改題為《整風問題》……出淺入深,依具體事實,詳加詮釋。” |
低唱淺酌 | 低唱:輕柔地歌唱;酌:飲酒。聽人輕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飲酒。形容一種安樂自在的神態。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則這今晚開筵,正是中秋令節。只合低唱淺酌,莫待他花殘月缺。” |
資淺望輕 | 資:資歷。資歷淺,名望小。 | 宋·朱熹《乞追還待制職名奏狀》:“伏念臣自去歲誤蒙圣恩,擢置近列,使侍講筵,即以迂疏寡陋,資淺望輕,懇辭四五,而不獲命,遂已不敢復辭講職。” |
才疏識淺 | 才:才能;疏:空虛;識:學識;淺:淺薄。才能不高,學問與見識淺薄。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卷:“晚學生才疏識淺,全仗老太師海涵。” |
凡才淺識 | 才能平庸,識見膚淺。 | 清·陳用光《上翁學士書》:“用光凡才淺識,無所比數。” |
單見淺聞 | 見識短淺。 |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二四:“其末年所以為天下后世慮者,未易為單見淺聞者道也。” |
乍入蘆圩,不知深淺 | 乍:剛剛,起初;圩:圍子。新到一片蘆葦地,不知這里邊的深淺。比喻剛到一個新的地方,不熟悉情況,行動要謹慎。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2回:“假若不與他實說,蒙著頭,帶著他走,常言道:‘乍入蘆圩,不知深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