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津的成語
有關津的成語
有關津的成語共收錄11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津津樂道 | 津津:興趣濃厚。樂道:樂于談論。形容很有味地談論感興趣的事。 | 清 錢學綸《語新》下卷:“風流賢宰,疾惡憐才,俱假文字為勸懲,邑人士咸津津樂道之。” |
津津有味 | 津:口液;唾液;津津:興趣濃厚的樣子。形容趣味很濃或很有滋味。 | 明 朱之瑜《朱舜水集 答野節書之十七首》:“佳作愈讀愈覺津津有味,可見理勝之文,大勝他人詞致美好也。” |
無人問津 | 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比喻無人過問。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人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
分守要津 | 要:重要;津:渡口。分別把守交通要道。 | 明·何良臣《陣紀·戰機》:“以寡擊眾,務于隘塞,必于暮夜,伏于叢茂,要于險陰;以眾擊寡,務于廣漫,利于旦辰,分守要津,絕彼運道。” |
延津劍合 | 指晉時龍泉、太阿兩劍在延津會合的故事。后以“延津劍合”或“延津之合”比喻因緣會合。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三卷:“方知兩劍分而復合,以此變化而去也。至今人說因緣湊巧,多用‘延津劍合’故事。” |
不敢問津 | 問津:詢問渡口,問路。指高貴的、深奧的事物不敢過問或嘗試。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長沮桀溺藕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
延津之合 | 見“延津劍合”。 | 清·余懷《板橋雜記·軼事》:“掃眉才子,慧業文人,時節因緣,不得不為‘延津之合’矣。” |
竊據要津 | 比喻用陰謀手段占據重要的職位。 |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要求》:“若夫暗藏之汪精衛則招搖過市,竊據要津;匿影藏形,深入社會。” |
誤入迷津 | 指受人迷惑而走上迷途。 | |
津關險塞 | 津:渡口;關:關口;險:險要之地;塞:要塞。指水陸山川關隘、險要之處。 | 《史記 秦始皇本紀》:“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曰:'秦并諸侯山東三十余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 |
盤踞要津 | 津:渡口;要津:比喻關鍵崗位。指占據了顯要的位置。 |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先據要路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