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策的成語
有關策的成語
有關策的成語共收錄56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束手無策 | 策:辦法。就像手被捆住一樣;一點辦法也沒有。 | 宋 王柏《魯齋集》:“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 |
算無遺策 | 算:計劃;遺策:失算。形容策劃精密準確,從來沒有失算。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出謀劃策 | 謀:計謀;劃:籌劃。制定計謀策略。指為人出主意。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汝依違觀望其間,并不見出奇畫策,無非因人成事。” |
策無遺算 | 策:計謀,策劃;算:計劃,籌謀。所出的謀略周密準確,沒有遺漏失算之處。 | 《北齊書 幼主紀》:“以策無遺算,乃益驕縱。” |
出謀獻策 | 出主意、想對策來幫助解決問題。 | 浩然《艷陽天》第十章:“彎彎繞提出這個問題,明明是給馬之悅出謀獻策,眼前這個笨蛋,偏偏領會不了。” |
運籌決策 | 籌劃情況,擬訂作戰策略。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鄭觀應《盛世危言·練兵》:“所以當水陸軍提督者……猶備有參佐數員,常與運籌決策,以資歷練而審機宜。” |
策馬揚鞭 | 本義是舉起馬鞭驅趕馬兒,驅馬快速前行。引申義是比喻做好充分準備,快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 |
驅霆策電 | 比喻迅速奔馳。 | 明·何景明《游獵篇》:“周王八駿行萬里,朝游昆侖暮滄海。驅霆策電遍天地,虎驟龍馳倏煙靄。” |
舉無遺策 | 舉:提出;策:計謀、辦法。提出的計謀沒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謀。 | 《淮南子·主術訓》:“萬舉而無遺策矣。” |
萬全之策 | 絕對可靠、沒有任何漏洞的辦法。全:周到;策:計謀、辦法。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劉表傳》:“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將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后嗣,此萬全之策也。” |
高文典策 | 見“高文典冊”。 | 宋·王安石《翰林學士除三司使制》:“閎言崇議,足以經綸王家;高文典策,足以鼓動當世。” |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計然之策 | 相傳越王勾踐困于會稽之上,用計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國富;范蠡既雪會稽之恥,用計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萬。所謂計然之策,主要指“六歲穰六歲旱”的農業循環學說,農末俱利的平糴論,以及物價觀測、貴出賤取等經商致富的“積著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財致富之道。 | 相傳越王勾踐困于會稽之上,用計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國富;范蠡既雪會稽之恥,用計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萬。所謂計然之策,主要指“六歲穰六歲旱”的農業循環學說,農末俱利的平糴論,以及物價觀測、貴出賤取等經商致富的“積著之理”。 |
謀無遺策 | 謂謀劃時沒有遺漏的計策。形容謀劃周密。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蜀之豪帥,面縛歸命,謀無遺策,舉無廢功。” |
獻計獻策 | 主動為別人出謀劃策。 | 古華《芙蓉鎮》第一章:“據說早在1958年,她就獻計獻策,由縣工商行政管理局放出一顆‘工商衛星’。” |
發策決科 | 策:策問;科:等第。拆閱策問題目,以決定錄取。舊指應試取中。 | 漢·揚雄《法言·學行》:“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 |
權宜之策 | 見“權宜之計”。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前者老舅不知詳細,故用權宜之策,今已明白,豈有是理。” |
群策群力 | 策:計策;主意。群:集體;大家人。指發揮集體的作用;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貢獻力量。 | 漢 揚雄《法言 重黎》:“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 |
鞭駑策蹇 | 鞭打跑不快的馬、驢。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嚴格督促,勤奮不息。用作謙詞。 | 明 張居正《纂修書成辭恩命疏》:“蓋五年于茲,而今始克就,鞭駑策蹇,寧靡寸勞。” |
史策丹心 | 寧 不屈的民族氣節 | 元·脫脫《宋史·文天祥傳》:“人士自古誰無 ,留取丹心照汗青。” |
策勛飲至 | 策勛:把功勛記載在簡策上;飲至:指諸侯朝、會、盟、伐后回宗廟飲酒慶功。慶功祝捷。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 |
支策據梧 | 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此謂昭文彈琴、師曠持杖擊節、惠子倚在梧桐樹下辯論,三人的技藝幾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極,所以載譽于晚年。后以“支策據梧”形容用心勞神。 | 語本《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
決策千里 | 決定千里外戰役的勝利,形容卓越的軍事運籌才能。 | 唐·楊炯《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蕭相立功于萬代,留侯決策千里。” |
驅雷策電 | 見“驅雷掣電”。 | 清·丘逢甲《長句贈許仙屏中丞時將歸潮州》:“驅雷策電馭水火,碎裂大地分全球。” |
鑿龜數策 | 鑿龜:鉆灼龜甲,看灼開的裂紋推測吉兇;數策:數蓍草的莖,從分組計數中判斷吉兇。指古人用龜甲蓍草來卜筮吉兇。 | 《韓非子·飾邪》:“趙又嘗鑿龜數策而北伐燕,將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 |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 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了事。 |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舍策追羊 | 放下手中書本去尋找丟失的羊。比喻發生錯誤以后,設法補救。語本《莊子 駢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游。”陸德明釋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 語出《莊子·駢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游。”陸德明釋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
運籌建策 | 同“運籌決策”。 | 《隋書·李德林傳》:“運籌建策,通幽達冥,從命者獲安,違命者悉禍。” |
愚民政策 | 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變愚蠢的政策。 | 劉少奇《論黨》:“他們在黨內實行命令主義,遇事武斷,實行家長式的統治,實行‘愚民政策’。” |
策駑礪鈍 | 驅策劣馬,磨礪鈍刀。指勉為其難,努力從事。駑,低能的馬;鈍,不鋒利的刀。 | 宋 岳飛《御書屯田三事跋》:“伏蒙陛下親灑宸翰,鋪述三子屯田足食之事,俯以賜臣,臣敢不策駑礪鈍,仰副圣意萬一。” |
朝夕之策 | 朝夕:一早一晚;策:計策。一早一晚的打算。形容只圖眼前利益的計策。 | 漢·班固《答賓戲》:“意者且運朝夕之策。” |
畫策設謀 | 畫:謀劃,籌劃;設:籌劃。籌劃辦法,圖謀計策。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6回:“鳳姨見有功效,一發貼心貼意,替他畫策設謀。” |
裹糧策馬 | ||
妙策如神 | 形容計策非常高超。 | |
神機妙策 | 機:指心思;策:計策。神妙莫測的計策。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待教我神機妙策苦搜求,怎做的姜子牙能伐紂,張子房會興劉。” |
運策帷幄 | 同“運籌帷幄”。 | 清·譚嗣同《上歐陽瓣薑師書》:“若乃運策帷幄,折沖樽俎,何以圖恢復,何以靖海氛,自智勇不世出之事,非鄙心所敢任。” |
磨鉛策蹇 | 磨鈍刀,鞭蹇驢。比喻勉力而為。 | 唐·白居易《與陳給事書》:“可與進也,乞諸一言,小子則磨鉛策蹇,騁力于進取矣。” |
策頑磨鈍 | 鞭策愚頑,磨礪遲鈍。極言勉力奮進。 | 元 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我可也為甚的甘受貧,不厭勤,抵多少策頑磨鈍,也只為不如人,學做儒人。” |
出謀畫策 | 謀:謀略。畫:籌劃。制定計謀策略。常指為人出主意。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汝依違觀望其間,并不見出奇畫策,無非因人成事。” |
金石之策 | 形容如同金、石一般經久而穩定的策略。 | 《后漢書 馮衍傳》:“故信庸庸之論,破金石之策。” |
坐運籌策 | 指坐在連連帳內策劃軍事方略。 | 《漢書 項籍傳》:“夫擊輕銳,我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我。” |
搏手無策 | 搏手:兩手相扭。指扭著雙手,毫無辦法。 | 宋 洪邁《夷堅丁志 謝生靈柑》:“(謝生母)老病不肯服藥,以夏月思生柑,不啻饑渴,謝生搏手無策。” |
走為上策 | 指遇到強敵或陷于困境時,以離開回避為最好的策略。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四回:“李助道:‘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
策名委質 | 用以指因仕宦而獻身于朝廷之事。 | 《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質,貳乃辟也。”杜預注:“名書于所臣之策。”孔穎達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書己名于策,以明系屬之也。” |
飲至策勛 | 飲至:古代諸侯朝、會、盟、伐后去宗廟飲酒;策勛:計功。指慶功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 |
策馬飛輿 | 指駕馬車疾行。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歸國外傳》:“車馳人走,越王策馬飛輿,遂復宮闕。” |
乘堅策肥 | 堅:堅固的車子;策:鞭打;肥:肥壯的馬。坐牢固的車,駕肥壯的馬。形容生活豪華。 | 東漢 班固《漢書 食貨志上》:“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
出奇劃策 | 猶言出謀劃策。 | 沙汀《淘金記》十二:“他就經常替他們出奇劃策,為著種種吃人害人的事情準備堂皇的理由。” |
杖策窺園 | 杖策:拄著拐杖。拄著拐杖也要到園中去看看。指不 讀書本,而是走上社會,研究現實。 | 宋·王安石《窺園》詩:“杖策窺園日數巡,攀花折木興常新。” |
策名就列 | 書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 | 《舊唐書 太宗紀上》:“然情存今古,世踵澆季,而策名就列,或乖大禮。” |
運籌畫策 | 同“運籌決策”。 | 唐·劉知幾《史通·言語》:“運籌畫策,自具于章表;獻可替否,總歸于筆札。” |
回籌轉策 | 運籌決策。 | 《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恪之才捷,皆此類也。”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管辰《諸葛恪別傳》:“[孫權]又問:‘卿何如滕胤?’恪答曰:‘登階躡履,臣不如胤,回籌轉策,胤不如臣。’” |
神術妙策 | 術:手段,策略;策:計策。神妙莫測的計策。 | 明·無名氏《黃眉翁》第三折:“老仙長,將你那延壽的神術妙策,說與小官聽者。” |
神謀妙策 | 策:計策。神妙莫測的計策。 | 明·張鳳翼《紅拂記·天涯知己》:“元帥神謀妙策,周悉無遺。” |
運策決機 | 同“運籌決策”。 | 明·徐渭《代謝閣下啟》:“況于調元贊化,以召禎祥,運策決機,而居帷幄,功蓋出于門下,賞奚及于軍中。” |
運籌設策 | 同“運籌決策”。 | 太平天國·洪秀全《誅妖歌》:“日夜巡邏嚴預備,運籌設策夜銜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