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煮的成語
有關煮的成語
有關煮的成語共收錄16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生米煮成熟飯 | 比喻事情已經做成了,不能再改變。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0回:“等到生米煮成熟飯,他老人家也賴不到那里去了。” |
燃萁煮豆 | 比喻骨肉相殘。同“煮豆燃萁”。 | 宋 劉克莊《寄題建陽宋景高友于堂》詩:“宛如釀棗分梨日,堪愧人燃萁煮豆。” |
煮鶴焚琴 | 掉鶴;燒了琴。比喻糟蹋美好的東西。焚:燒。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 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下曬暉,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 |
煮豆燃萁 | 用豆秸煮豆子;原比喻弟兄間互相殘害。今比喻自家人鬧不團結;自相傷害。燃:燒;萁:豆秸。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
煮豆燃箕 | 比喻兄弟間自相殘 。 | |
焚琴煮鶴 | 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宋 洪適《滿江紅》詞:“吹竹彈絲誰不愛,焚琴煮鶴人何肯?” |
一鍋煮 | 比喻不分彼此,一樣看待或處理。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對具體人應作具體分析,把他們都當作叛亂分子一鍋煮,可能越鬧越亂。” |
煮弩為糧 | 弩:指弩弦,弓上的牛筋繩。指城被圍時,城內絕糧,用弩弦作糧食的代用品。形容絕糧時的艱難情況。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耿恭傳》:“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于萬 ,無一生之望。” |
烹龍煮鳳 | 見“烹龍炮鳳”。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一卷:“有《鷓鴣天》詞為證:城中酒樓高入天,烹龍煮鳳味肥鮮。公孫下馬聞香醉,一飲不惜費萬錢。” |
老龜煮不爛,移禍于枯桑 | 移禍:嫁禍。把禍患轉嫁給別人。比喻有罪過的人安然無事,嫁禍于無辜的人。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5卷:“險些兒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龜煮不爛,移禍于枯桑。” |
鑄山煮海 | 開采山中銅礦以鑄造錢幣,燒煮海水而獲得食鹽。比喻善于開發自然資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吳王濞列傳》:“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 |
漢人煮簀 | 漢:漢中地區,在今陜西省。簀:席子,此指竹席子。漢中有個人把家里床上的竹席子當作竹筍來煮著吃。比喻僅靠膚淺的知識去生搬硬套而不認真學習真知的荒唐行為。 | |
燒琴煮鶴 | 拿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西昆體》:“《西清詩話》云:‘《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其一曰 風景,謂清泉濯足,花上曬裈,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 |
摘山煮海 | 摘:開發。開山煉銅,煮海取鹽。 | 《宋史·李繼和傳》:“以朝廷雄富,猶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則或缺軍須。” |
煮粥焚須 | 比喻兄弟友愛。 | 《新唐書 李勣傳》:“性友愛,其姊病,嘗自為粥而燎其須。” |
煮鶴燒琴 | 見“焚琴煮鶴”。 | 唐·韋鵬翼《戲題盱眙壁》詩:“自從煮鶴燒琴后,背卻青山臥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