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關胡的成語
有關胡的成語
因篇幅關系,胡的成語只列出前 60個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胡作非為 | 指毫無顧忌或不考慮后果地肆意行動。非為;干壞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為。” |
胡子拉碴 | 形容滿臉胡子零亂不齊的樣子。 | 老舍《駱駝祥子》:“說得非常的溫柔親切,絕不像是由那個胡子拉碴的口中說出來的。” |
胡支扯葉 | 見“胡枝扯葉”。 | |
胡同 | 指只有一個出入口的胡同。比喻絕境、絕路。 | 曲波《林海雪原》:“我們利用了奶頭山的天險,仙姑洞這個 胡同,把許匪堵成甕中之鱉。” |
胡說八道 | 指沒有根據;不負責任的亂說一氣。也作“胡說亂道”。 | 宋 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手指東畫西,口中亂說亂道。” |
胡拉亂扯 | 見“胡拉混扯”。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8回:“我雖然不幸吃了這碗飯,然而始終只有一個客,自問和那胡拉亂扯的還不同。” |
亂作胡為 | 猶胡作非為。 |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二折:“直這般無廉鮮恥,亂作胡為。” |
胡里胡涂 | 形容不明事理或對事物的認識模糊。 | 魯迅《偽自由書 新藥》:“不過對于誤服這藥的病人,卻能夠使他不再尋求良藥,拖重了病癥而至于胡里胡涂的 亡。” |
胡說亂道 | 亂編瞎說,胡說八道。 |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四折:“我待不言語來,忍不得你這般胡說亂道。” |
胡言亂語 | 指沒有根據,不符實際的瞎說,或說胡話。 |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二折:“你省可里胡言亂語。” |
胡謅亂扯 | 胡謅八扯。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59回:“獨眼窩翻譯官胡謅亂扯地對楊徳說:‘皇軍掃蕩興縣,大大的勝利!’” |
吹胡子瞪眼 | 形容很生氣的樣子。 | 劉紹棠《漁火》第一章三:“這個挨了罵的司務長惱羞成怒,吹胡子瞪眼,在橋上張牙舞爪。” |
胡思亂想 | 胡:亂;隨意。不切實際;毫無根據地瞎想。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文》:“苦心未能靜安,則總是胡思亂想,如何是能慮。” |
胡枝扯葉 | 亦作“胡支扯葉”。東拉西扯,不著邊際。 | 《金瓶梅詞話》第三七回:“瓶兒道:‘你這老貨偏有這些胡枝扯葉的。你明日不來,我和你答話。’” |
花里胡哨 | 形容顏色過分鮮艷繁雜。也比喻浮華而不實在。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9回:“一同進到房里,見滿桌堆著都是選的刻本文章,紅筆對的樣,花里胡哨的。” |
胡編亂造 | 沒有根據、不合情理地胡亂編造。 | 孫犁《小說雜談》:“他的小說的失敗,并不完全在這結尾上,而在整篇都是胡編亂造。” |
一塌胡涂 | 見“一塌糊涂”。 |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我的運氣不好,處處倒楣,碰釘子,事業一到我手里就莫名其妙地弄得一塌胡涂。” |
胡謅八扯 | 胡扯瞎說。 | |
胡服騎射 |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 《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
胡為亂信 | 為:做,干。胡亂地做事,盲目地迷信。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7回:“向后來,再不可胡為亂信,望你把三教歸一。” |
胡肥鍾瘦 | 胡:三國時的胡昭;鍾:三國時的鍾繇。胡昭的字體肥,鍾繇的字體瘦。形容書法各擅其美。 |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三國魏劉德升字君嗣,以造行書擅名,胡昭、鍾繇并師其法,而胡書體肥,鍾書體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
吹胡子瞪眼睛 | 形容生氣、發怒的樣子。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100回:“隨州的差役到他家催錢糧,也照著催別的百姓那么一樣,下來咧,吹胡子瞪眼睛的。” |
查查胡胡 | 咋咋呼呼。表示炫耀自己。 | |
胡言亂道 | 胡言亂語。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俺孩兒聽了他胡言亂道巧差排,便待離家鄉做些買賣。” |
胡越之禍 | 古代中原的胡國和越國之間經常發生戰事,因此用“胡越之禍”來比喻戰禍。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 |
肝膽胡越 | 猶言肝膽楚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喻遠隔。肝膽,喻近。 | 《淮南子·俶真訓》:“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萬物一圈也。” |
跋胡疐尾 | 比喻進退兩難。 | 《詩 豳風 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
悶胡盧 | 比喻難以猜破的啞謎,或難以弄清楚的事情。 | 魯迅《彷徨·肥皂》:“這是什么悶胡盧,沒頭沒腦的。” |
眉毛胡子一把抓 | 俗語。比喻做事不分輕重緩急。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七章:“你們真個胡子眉毛一把抓,人人眼里插棒槌。” |
一派胡言 | 指不切實際的言語。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2回:“這畜生說什么乘人不備逃出來,那全是他一派胡言罷了。” |
胡行亂為 | 猶胡作非為。 | 清·陳天華《警世鐘》:“既我是這個國的國民,怎么可以不管國家的好歹,任那皇帝官府胡行亂為呢?” |
一榻胡涂 | 見“一塌糊涂”。 | 魯迅《書信集·致曹靖華》:“《鐵流》在北平有翻版了,壞紙錯字,弄得一榻胡涂。” |
花藜胡哨 | 形容顏色過分鮮艷繁雜或比喻人浮華而不實在。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9回:“一同進到房里,見滿桌堆著都是選的刻本文章,紅筆對的樣,花藜胡哨的。” |
胡天胡帝 | 胡:何;帝:指天神。什么是天,什么是帝。原形容服飾容貌像天神一樣美麗,后也表示尊敬崇仰。 | 《詩經 鄘風 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
胡攪蠻纏 | 不講道理,糾纏不放。 | 清·邵振華《俠義佳人》第一回:“我說的正經話,你不聽;胡攪蠻纏的說了這些閑篇兒,誰來聽你!” |
胡吹亂嗙 | 嗙:自夸,吹牛。形容亂說大話,信口吹牛。 | 曾樸《孽海花》第22回:“老實告訴你說吧,別花言巧語了,也別胡吹亂嗙了,要我上你家里去老虎頭上抓毛兒,我不干!” |
信嘴胡說 | 信:由。由著嘴胡說八道。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8回:“別是寶玉有嘴無心,傻子似的從沒個忌諱,高興了信嘴胡說也是有的。” |
琵琶胡語 | 見“琵琶舊語”。 | 唐·杜甫《詠懷古跡》:“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
亂語胡言 | 胡說;瞎扯。 |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折:“省可里亂語胡言!” |
胡作亂為 | 胡作非為。 |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世人決不可戲而不戲,胡作亂為。” |
伊于胡底 | 伊:句首助詞;于:到;胡:何,哪;底:盡頭。到什么地步為止(對不好的現象表示感嘆)。 | 《詩經 小雅 小旻》:“我視謀猶,伊于胡底?” |
胡猜亂道 | 道:說話。胡亂猜疑與談論。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3回:“你們且休胡猜亂道,且設法保師父過去。” |
胡謅亂說 | 胡謅,隨意胡說。 |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三折:“則你休聽他這酒魔的漢呵,一謎里便胡謅亂說。” |
胡謅亂道 | 胡謅,隨意胡說。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一回:“雖懂得幾句詩詞也是胡謅亂道的。就是好了,也不過是風云月露,與一生的正事毫無關涉。” |
胡思亂量 | 猶胡思亂想。 | 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慈圣意不懌,曰:‘皇親輩皆笑太后欲于舊渦尋兔兒。’聞者驚懼,皆退數步立。獨琦不動,曰:‘太后不要胡思亂量。’” |
龍胡之痛 | 《漢書·郊祀志上》:“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龍七十馀人,龍乃上去……百姓卬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涘號。”后因以“龍胡之痛”指喪親之痛。 | 《漢書·郊祀志上》:“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龍七十馀人,龍乃上去……百姓卬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涘號。” |
掩口胡盧而笑 | 胡盧:喉間的笑聲。捂著嘴笑,指暗笑,竊笑。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 |
信口胡言 | 隨口亂說。指毫無根據、不負責任地瞎說。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這里什么去處,你敢信口胡言!” |
胡謅亂傍 | 吹牛,信口開河。 | 古立高《隆冬》:“那寡婦在屋里也聽見了,開始以為孔馳仁胡謅亂傍,而且也聽不十分懂,后來越聽越覺著并非單純虛張聲勢,于是也慌了神。” |
胡猜亂想 | 沒有根據地隨意猜想。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四卷:“胡猜亂想,驚疑不定。” |
胡說白道 | 猶言胡說八道。 | 《金瓶梅詞話》第二七回:“單管只胡說白道的。” |
頭發胡子一把抓 | 比喻做事不細致,對于不同的問題不能區別對待而是籠統處理。 | 艾蕪《南行記》:“頭發胡子一把抓,全不分青紅皂白。” |
信口胡謅 | 信口:隨便開口。毫無根據、不負責任的亂說。比喻不負責任隨口亂說。 |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誓今番潑水難收,到那里問緣由,怎敢便信口胡謅?” |
胡吹海摔 | 胡吹胡來,不負責任。 | |
封胡遏末 | 比喻優秀子弟。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
胡作胡為 | 胡作非為。 | 洪深《趙閻王》第六幕:“我沒有法子,只好依從,到后來溜了手,才胡作胡為的呀!” |
胡子工程 | 喻指進度緩慢、一拖再拖而長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 | 張賢亮《出賣“荒涼”》:“企業由‘國營’,便效率低下,搞不好就成為‘胡子工程’、‘釣魚工程’。” |
胡孫入袋 | 胡孫:同“猢猻”,猴子。猴子進了口袋。比喻中計而行動失去自由。 | 宋·歐陽修《歸田錄》:“梅圣俞詩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初受敕修《唐書》,語妻曰:‘吾之修書,可謂胡孫入布袋矣!’妻曰:‘君之仕宦,何異鲇魚上竹竿耶。’” |
封胡羯末 | 均為兄弟的小名:封指謝韶,胡指謝朗,羯指謝玄,末指謝川。后用以稱美兄弟子侄之辭。 | 《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謝道韞)初適凝之,還,甚不樂。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惡,汝何恨也?’答曰:‘一門叔父有阿大(謝尚)、中郎(謝據);群從兄弟復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
胡越同舟 | 猶言吳越同舟。謂關系疏遠者,同處危難則相互救助。語本宋蘇軾《大臣論下》:“故曰同舟而遇風,則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 語出宋·蘇軾《大臣論下》:“故曰同舟而遇風,則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